老屋湾的字库塔

老屋湾的字库塔

■三湘子

寻寻觅觅,发现,老屋湾真正熠熠生辉的有三样:天上的太阳,夜里的月亮,以及我家屋前的那座青石字库塔。它们一个掌管昼,一个主宰夜,一个则凝聚着人间永不熄灭的香火文脉。

如果塔有记忆,它该是一座会呼吸的史书。它的记忆里,不只有晨耕蓑衣如何凝结清露,晚归牛铃怎样摇碎夕阳,更有六百多个冬夏里,一代代人的生息与悲欢。它记得先祖们第一次为它垒起青石时,那庄严的仪式;记得蒙学孩童在它身前,用稚嫩嗓音念出“天地玄黄”;记得游子离家时,在它脚下抓走的那一把乡土。我们的祖先,以及祖先的祖先,在你的注视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每一道被岁月刻下的皱纹,每一次望向你的目光,都曾与你一样,饱含着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依恋。

如果塔有文化,它便是一部立在大地上的厚重线装书。青石为页,镌刻着风霜雨雪;塔檐为行,分隔着日月辰宿。它无需言语,其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最庄严的教诲。它以挺拔的身姿,向每一个过往的乡民无声地诉说:敬字如敬谷,惜墨似惜金。那一张张被虔诚送入塔炉的字纸,在火光中完成的并非毁灭,而是升华——从承载智慧的符号,回归为滋养精神的图腾。这,便是东方农耕文明对知识与文化最极致的尊崇。

如果塔有情感,它定是这片土地上最慈悲的守望者。晨露,是它为辛勤劳作的身影噙着的感动;暮霭,是它目送疲惫归人时,呼出的绵长叹息。而那些投入炉膛的字纸所化的袅袅青烟,便是它最庄重、最神圣的心跳,与这片土地的脉搏同频共振。

六百年的春华秋实,在青石的每一道纹路里沉淀成温厚的牵挂。它因学子的琅琅书声而欣慰,因丰收的欢歌而颤动。每一个月夜,它都默默地将这漫溢的乡愁,细细地纺成柔和的月光,再轻轻地、均匀地覆在这片生养它的土地,以及每一个归家游子的心上。于是,塔便不再是塔,它是老屋湾不眠的眼睛,是时光长河中一座温柔的灯塔,永远照亮着我们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