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林小红

当前,全国各地在加紧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也在有力有序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其中,“构建国有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研究”备受关注。为依法民主依法制定我市“十五五”规划,市县两级领导高度重视,发改部门也在广泛征求意见。本文围绕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以法治硬措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观点,以求抛砖引玉。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

党中央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视贯穿我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2025年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今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指出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市场准入和生产要素获取方面的矛盾较为突出。一些领域在准入门槛、资质条件上设立隐性壁垒,客观上导致民营企业难以进入相关市场,在招投标领域、政府采购方面受到歧视。正如“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所指出的:民营企业在要素获取、市场准入、产业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制约。高标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行业壁垒、地方保护和区域分割、低水平恶意竞争仍不同程度存在。

对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还不充分。涉企特别是涉及民营企业的行政执法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趋利性执法、异地执法、小过重罚现象引起不良反应,一些民营企业受多头执法,不规范执法,甚至索拿卡要的执法干扰较多,以罚代管,“一刀切”问题突出。“轻微不罚”“首违不罚”执行不力。此外,民营企业还面临对市场预期不足,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

以法治硬措施,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只有以法治硬措施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才能不断提升民企软实力。建议将“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写入我市“十五五”规划。

一、强化法律制度供给,让民营经济公平竞争。严格贯彻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地方立法,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及时清理妨碍公平竞争、设立市场壁垒、实行地区垄断或行业垄断的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招商引资行政协议的合法性审查,从源头上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二、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让民营经济安心发展。依法公平规范执法。集中整治涉企执法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趋利性执法、多头执法、小过重罚等问题。规范行政执法监督,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适用“轻微不罚”“首违不罚”,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与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领域从严监管。推动行政裁量权基准动态管理,持续健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的长效监督机制。

三、加强涉企公共法律服务,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等多种方式,化解涉企矛盾纠纷,推动商事调解组织健康发展,完善多元解企纠纷机制;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坚持“应调尽调”,实质性化解涉企行政争议,坚持“有错必纠”,推动“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护航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涉企法治宣传途径,开展“送法进企业”,为民营企业提供免费的“法治体检”。

(作者系衡阳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