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造纸历史 这里细细讲述

耒阳市纸博物馆:
千年造纸历史 这里细细讲述
耒阳市纸博物馆正门。


入口处,蔡伦汉白玉雕塑。



民国时期的状纸。


核心展陈《纸蕴文明》入口。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境  实习生  刘庆权  张怡雯

你知道“纸”字为何从“丝”字旁变成“巾”字底?世界上第一张植物纤维纸,又是如何破解古代书写材料的千年困境?这些关于“纸”的千年谜底,藏在位于耒阳市群英中路38号的耒阳市纸博物馆。

作为我国首家全面展示纸文化的专题博物馆,这里自2010年11月4日免费开放以来,便以15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千余件珍贵展品,成为解码千年造纸史的关键场所。

“我们始终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活起来’为目标,让游客走进博物馆就能触摸到造纸文明的脉络。”馆长李雁奇指着入口处蔡伦汉白玉雕塑介绍。这尊雕塑由泰国爱国华侨蔡卓明捐赠,底座“纸祖千秋”四字,诉说着耒阳“纸故乡”与蔡伦的深厚联结。

往里走,“纸字演变墙”格外吸睛:东汉“丝”字旁的“纸”(指缣帛)、蔡伦造纸后“巾”字底的“帋”(对应植物原料)、宋元异体字、如今的“纸”字,沿时间线排列。“‘帋’的‘巾’字底,正是蔡伦用植物纤维造纸的突破!”讲解员为游客解读。

该博物馆核心展陈《纸蕴文明》,分纸祖千秋、纸路辉煌、纸以载文、纸与生活、纸彩纷呈、纸墨传情六大板块。“这是对造纸术从发明到传播的完整梳理。”李雁奇望着电子互动翻书前的学生补充。屏幕上,明代胡文璧《蔡池夜月》诗句,与展柜古纸相呼应,让学生直观感受纸对文明的意义。

“纸祖千秋”展区聚焦“无纸时代”困境与蔡伦突破。在这个展区,古埃及莎草纸、欧洲羊皮纸、古印度贝叶纸依次陈列,展签标注“一张羊皮成本抵普通人家半月收入”,让游客惊叹古代书写材料的珍贵。

中国古代书写材料探索同样鲜活。远古结绳记事场景、商代甲骨文复刻品、周代钟鼎文拓片,到汉代缣帛与竹木简——“一匹缣帛抵700斤大米”“一部《论语》需200多片竹简用马车装”,让游客更懂公元105年蔡伦发明“蔡侯纸”的划时代意义。

展区内1∶1砂岩复制的古法造纸流程非常吸睛。切料、沤料、蒸煮等8道工序齐全。“舂捣必须让纤维开裂,纸才结实。”旁边原耒阳造纸厂一级白板纸,带着“80年代全国质量评比第二”的标注,衔接古今造纸传承。

“纸路辉煌”展区转向“传播”。清末敦煌麻纸残片(全国存世不足10张)、元代桑皮纸印刷《文选》陈列,李雁奇介绍:“桑皮纸耐折叠,是古代印刷首选。”

沿展线,西晋“以纸代简”令拓片、明代《天工开物》复刻页,串联造纸术国内普及节点;日本和纸印刷典籍与造纸场景复原,展现唐代遣唐使传艺的文化影响。唐代薛涛笺复刻品旁,数码屏滚动其诗作,还原文人雅致。

“纸以载文”展区,明万历双色套印本《淮南鸿烈解》、清康熙六色套印本《芥子园画谱》惊艳,展签称后者为“古代印刷艺术活化石”。巴掌大的宋版书页残片,因“一页宋版一两金”引游客驻足。

角落明朝7.3米石刻本《正信除疑无修正自在宝卷》、幻影成像播放的“洛阳纸贵”典故,让历史“活”起来。

“纸与生活”展区则让我们领略了拓宽纸的应用:国家级非遗望城剪纸、清代书斋复原场景,展柜中曾国藩致慈禧请安折、耒阳县苏维埃政府劳动券(全国仅存3张),李雁奇介绍劳动券“藏着红色记忆”。

“纸彩纷呈”展区体现了现代造纸工艺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各地优质纸张陈列,让游客们感慨道:“从蔡侯纸到机械纸品,是技术与工业的进步。”

“纸墨传情”以互动让造纸文化更贴近大众。手工竹帘制作演示区,老工匠边破竹织帘边说:“做一幅竹帘要20多道工序,竹条粗细影响纸的质感。”偶尔递出半成品让游客触摸。旁边体验台,小朋友在指导下舀纸浆、沥干水分,看着湿纸成型满是惊喜;文创展台里,纸灯笼、纸折扇、纸浮雕琳琅满目,“想让大家知道,纸能承载文化,也能装点生活。”李雁奇说。

据统计,开馆至今博物馆已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未来会丰富展品、创新展陈,守护‘纸故乡’记忆。”李雁奇期待地望着参观人群。如今,这里已是传承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平台。

千年造纸文明的故事,正从这里出发,被更多人看见、理解,进而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