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和平
孟康(出生年月不详),字公休,安平广宗(今河北邢台广宗县)人,乃“亚圣”孟子的十八世孙,三国曹魏时重臣、著名学者。
史载,孟康在魏文帝黄初(220~226)年间,为散骑侍郎。魏齐王正始(240~249)年间,出任弘农郡(在今河南省西部)典农校尉。到任后,廉洁奉公,扬善惜弱,平息狱诉,顺从民意,为民谋利。每逢春季,常把二百多郡吏的四分之一遣休。他答应过的事从不过夜,常出巡,但从不扰民。出行时常令吏卒带上镰刀割草喂马,不住驿站,而露宿树下。若遇旧友来访问,花费自出。如此恩泽治理,吏民无不赞扬歌颂。
魏齐王嘉平(249~254)末年,调任渤海太守。不久调回朝廷任中书令。当时大将军司马师把持朝野,任命百官,令钟会、夏侯玄、王肃、陈本、孟康、赵酆、张缉七人共预朝议。后来孟康又转任为中书监,封为“广陵亭侯”。
孟康还是名噪一时的学者,精通地理、天文、小学,编著有《汉书音义》若干卷,《老子注》二卷,均收入《隋书·经籍志》。
日出是自然界中最雄伟壮丽的景色,泰山观日出,知其苍茫;华山观日出,得其壮阔;衡山观日出,晓其瑰丽,千百年来,被无数文人骚客赞颂。
孟康十分憧憬南岳衡山那轮初升的太阳。他在诗作《咏日·应赵王教诗》中,对南岳衡山半隐半出的初升太阳之壮丽景象,表达了无限向往之情:
金乌升晓气,玉槛漾晨曦。
先泛扶桑海,返照若华池。
洛浦全开镜,衡山半隐规。
相欢承爱景,共惜寸阴移。
这是一首应制咏物诗,孟康以一位天文学者的视角,通过瑰丽的神话意象和壮美的自然景象,生动描绘了太阳一天的运行轨迹,展现了其普照万物的光辉。
“金乌升晓气,玉槛漾晨曦。”“金乌”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这里代指太阳。“升晓气”表明太阳正在升起,带来清晨的气息。“玉槛”是指精美的栏杆,“漾晨曦”是说栏杆在晨光的照耀下波光荡漾。这两句描绘出一幅清晨太阳初升,光芒照耀在栏杆上,栏杆仿佛在晨光中轻轻荡漾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新、美好的氛围。
“先泛扶桑海,返照若华池。”“扶桑”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木,据说太阳从这里升起。“若华”,指若木之花。若木是西方日落处的神树。《淮南子》载:“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若华池”可理解为若木之花映照下的水池,或是日落时霞光映照的水池。这两句进一步描绘太阳升起的过程,从扶桑海升起,光芒反射到其他地方,展现了太阳的光辉和神秘感。
“洛浦全开镜,衡山半隐规。”“洛浦”是指洛水之滨,洛水是古代著名的河流。“全开镜”是形容洛水在阳光照耀下,水面平静如镜,整个河面都像一面镜子。“衡山”是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半隐规”描绘太阳(或日光)在山间半隐半现的景象。“规”本指圆规,这里形象地指代圆形的太阳。太阳被山遮挡了一部分,只露出半个圆。洛水如镜,衡山半隐,一近一远,一水一山,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欢承爱景,共惜寸阴移。”此句是说众人(君臣)共同沐浴在美好的阳光下,共享这欢愉时刻。“惜寸阴”,化用“尺璧非宝,寸阴是竞”的典故(《淮南子·原道训》)。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光阴。由景及情,由物及理,升华主题,将咏物与应制、哲理完美结合。
很遗憾,笔者没有找到孟康亲临南岳衡山的史志记载,但他心中一直装有衡山,这就足够了。
事实上,孟康一生都在追逐太阳,靠近太阳,以至于自己也成为了那个太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