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艳妮
10月8日,常宁市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前,透过日光,那尊工人雕塑格外醒目——强壮的矿工高举铁锤,奋力砸向旧社会,无声诉说着波澜壮阔的红色工运历史。而雕塑身后,一座以“工人”与“矿石”为灵魂的建筑,正以独特的设计语言,将这段历史具象化呈现。
百年前,震惊中外的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爆发,23天的坚决斗争终获全胜。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邓中夏曾评价:“中国矿山虽多,唯有全部组织的,只有江西之安源和湖南之水口山二处,而水口山铅锌矿罢工,其雄壮不亚于安源。”为铭记这段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工运精神,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应运而生,建筑本身便是对历史最深刻的致敬。
“纪念馆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设计灵感源于‘工人’与‘矿石’。你看它的外观,模拟矿石元素打造,像一块从山体中裂开的巨石,这裂缝里藏着的,正是工人运动冲破黑暗、敢为人先的强大力量!”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宣传与旅游服务股股长崔烟介绍,自2021年6月29日开放以来,这座以钢材、水泥混凝土和玻璃为建材的近现代工业风格建筑,已成为人们追寻红色记忆的核心阵地。
穿过中轴线,纪念馆主体如劈开的磐石楔入山体,裂缝处漏下的光影锋利;大门入口设计成“矿道”模样,幽暗的氛围瞬间将人拉回1922年——想象中,矿工们头顶油灯,在压迫中一寸寸凿出光明之路。
步入馆内,序厅上空破碎屋顶的缝隙里,几缕光源注入灰暗空间,如同工人运动冲破险阻后初见的曙光,这抹微光,恰是引燃革命燎原之火的起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部空间设计:栈桥、爬梯、扶壁廊道、斜撑柱板等构件错落排布,不仅复刻了近现代工业场景,更构建出可游、可观、可体验的沉浸式漫步空间。
“走进场馆,就像穿梭在百年前的矿场与工运现场,既能梦回工运事迹,又能触摸工业风采。”崔烟说,这座建筑用极具质感的建材与设计,将工业记忆刻进每一处细节,让来访者在触摸墙面、走过廊道时,就能沉浸式感悟工运精神。
建筑为壳,展陈为核。馆内三大核心展区依托建筑空间展开,串联起水口山的红色过往与工业记忆:水口山工人运动史陈列展区是“红色主脉”,清晰还原毛泽东指导工运、水口山大罢工、宋乔生率矿工奔赴井冈山等关键历史;耿飚生平业绩陈列展区聚焦个人传奇,展现从这里走出的耿飚将军的成长轨迹;矿冶历史陈列展区则以“中国铅锌工业摇篮”为主题,为红色历史增添产业发展的厚重注脚。
馆内228件文物、海量历史照片与数字影视,在建筑营造的氛围中更具感染力。“广场上那尊工人雕塑,原型就来自馆藏1923年纪实刊物的封面人物,寓意‘砸碎旧世界’,而建筑本身,也是一件‘红色展品’。”崔烟说。
开馆至今,这座“会讲故事”的建筑已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节假日,纪念馆内外总是人头攒动;湖南本地游客、单位党建团队、学校研学群体纷至沓来,在建筑与展陈的交融中感受红色文化。
为让建筑承载的红色文化“活”起来,纪念馆还推出多样活动:重要节日时,红色情景剧在这里上演;与学校、单位合作共建教育基地,让这里成为红色课堂;更借助新媒体,将这里的故事拍成短视频,让无法亲临的人也能透过屏幕感受红色魅力。
“未来,我们要全力争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说起规划,崔烟表示,“要联动周边,设计‘红色+生态’‘红色+乡村’旅游线路,让更多人来这里,了解水口山的传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