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小山 通讯员 吴 斌 刘遇凌 廖承雄
月产10万台,产品供不应求——在杭州铂科电子衡阳高新区生产基地的生产线上,一场关乎未来能源格局的变革,正伴随着机器低鸣悄然推进。
铂科电子董事长尹国栋,这位“湘商回归”的标杆人物,将企业发展的战略支点落在家乡衡阳。从这里产出的每一台高效能电源,都将是支撑庞大AI算力与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能量心脏”。
当世界为AI的模型迭代与应用创新而欢呼时,一场更为基础、也更为关键的竞赛,已在能源转换效率的方寸之间激烈展开。“AI的尽头是能源”,衡阳高新区正凭借其前瞻性的产业布局与坚实的制造底蕴,在这场决定未来的竞赛中,奋力抢占一席之地。
A 生产线上的“能源变革”
10月17日,衡阳高新区科学城片区半导体产业园内,铂科电子的生产基地一片繁忙。在恒温恒湿的万级无尘车间里,身穿防静电服的工人与机械臂协同作业,精准地将一片片薄如蝉翼的磁芯嵌入多层电路板。空气中弥漫着树脂与金属加热后的特殊气味,传送带载着银白色的高端电源模块,如同一条金属河流缓缓流淌。
“目前月产10万台,产品依然供不应求。”铂科电子衡阳生产基地生产总监邢军指着窗外鱼贯而出的物流货车对记者说,“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一季度,生产线必须三班倒才能满足交付。”
这座占地1.5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外表是标准的工业厂房,内里却堪比精密电子实验室。全自动贴片机以每分钟超过250次的速度进行表面贴装,三维光学检测设备自动捕捉微米级的焊接缺陷,每一台电源都需经历长达72小时的高温满载老化测试,模拟极端工况以确保可靠性。车间中央的电子看板上,良品率98.7%和设备综合效率89.2%的数据实时跳动,揭示着这座工厂在质量与效能管理上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准。
这些看似普通的金属盒子,正是支撑人工智能时代算力狂奔的“能量心脏”。从训练大模型的英伟达GPU集群,到字节跳动的数据中心;从特斯拉的储能电站,到华为的数字能源方案,铂科电子的电源模块隐藏在这些科技巨头的设备深处,默默承担着将粗犷电能“精炼”成高品质算力的关键任务。
B“归雁企业家”的产业布局
在尹国栋简朴的办公室里,三幅地图勾勒出企业的战略格局:杭州总部的研发架构图、衡阳生产基地的物流网络、遍布全球的客户分布图。他的行程表密集而规律,每周都要在杭州与衡阳之间往返穿梭。
“湘商回归,不是简单的情感回归,更不是低端产业的转移,而是要把最前沿的技术、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带回来。”尹国栋的语气平和而坚定。2024年,他力排众议,将公司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生产基地落户衡阳,这个战略决策,在一年后看来,已显露出惊人的前瞻性。
衡阳基地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立体化智能布局”——四层厂房通过空中连廊和智能传送系统无缝串联,原材料从顶层投入,各层分别完成PCB制作、元器件贴装、模块组装与整机测试等工序,最终在一层成品库由AGV机器人完成自动分拣与仓储。这种垂直化设计,使土地利用率提升了300%,在同等占地面积下,人均产出较传统布局提升了2.5倍。
“智能制造的本质不是追求完全的‘无人化’,而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人机协同’。”邢军在带领记者参观柔性生产线时强调。这条产线配备了MES(制造执行系统),可根据不同客户的订单要求,自动调整焊接温度、软件烧录参数与测试标准,最小生产批量可灵活调整至50台。这种极致柔性,使铂科电子能够高效承接头部互联网企业与云服务商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建起独特的服务壁垒。
C“AI的尽头是能源”
“AI的爆发式增长,正在重塑整个能源产业的格局。”深圳比特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作兴对此深有体会,“一次大规模AI模型训练的耗电量,相当于3000个家庭一年的用电总量。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AI数据中心的年电力需求将突破1000太瓦时,这几乎相当于目前日本全年的用电量。”
这种深刻的能源焦虑,正迅速从终端用户向上游产业链传导。效率,成为这场能源竞赛的核心指标。铂科电子最新一代的算力电源,转换效率已达到97.5%的行业顶尖水平。“请不要小看这0.1%的提升,”铂科电子研发负责人解释道,“对于一个拥有上万台服务器的超大型数据中心而言,电源转换效率每提高0.1%,每年节省的电费就可能高达数百万元人民币,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能耗账。”
与此同时,铂科电子的储能变流器产品,通过智能充放电控制算法,将光伏、风电等波动性较强的新能源的消纳率提升至92%以上,为不稳定绿电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曾多次公开表示“AI的尽头是光伏和储能”,强调稳定的能源供给已成为AI未来发展的关键制约。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哲对此分析道:“当全球算力需求以每3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狂飙时,能源的转换与利用效率就成了最底层的瓶颈。谁能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谁就掌握了AI时代的命脉。这也是为什么像铂科电子这样深耕电力电子核心技术,并在效率与密度上持续创新的企业,会受到市场和资本如此青睐的原因。”
D 政产学研的“衡阳模式”
铂科电子衡阳生产基地的投产仪式,更像是一场构建区域产业生态的誓师大会。中国电信衡阳分公司承诺为企业铺设低时延、高可靠的5G专用网络;湖南工业大学宣布开设“铂科定制班”,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衡阳技师学院则将学生的实践课堂直接搬进了企业的智能化车间。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引进一家纳税企业,更是要培育一个具有强大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衡阳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透露,自铂科电子项目落地后,已有3家核心供应链企业追随其脚步落户衡阳,本地配套率正在稳步提升。
这种协同效应,最直观地体现在人才的流动与提升上。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的张工程师,曾在深圳一家知名电源企业工作了8年,今年初通过衡阳市的“归雁计划”返乡,加入铂科电子。“现在的薪资水平大约是深圳的80%,但衡阳的生活成本低得多,更重要的是能陪伴在父母身边,个人在智能化工厂里获得的成长空间也更广阔。”他的经历,正是“归雁经济”吸引人才回流的生动缩影。
E 绿电产品的全球竞赛
在铂科电子的测试验证中心,记者见到了令尹国栋倍感自豪的“王牌产品”——一台整机功率密度高达120W/in3的服务器电源。这一指标,比当前行业的平均水平高出近30%,意味着在相同的空间内,它能提供更强大的电力输出。该产品已通过了全球最严苛的80Plus钛金认证,在10%到100%的负载范围内均能保持极高效率。
更底层的突破发生在材料领域。铂科电子与中南大学材料学院合作,历时三年攻关,成功研发出新型纳米晶磁芯材料。该材料能将电源在高温(65℃环境温度)运行时的效率损失降低1.2个百分点。“这1.2%看似微不足道,”材料研发工程师指出,“但对于一个年耗电量数亿度的超算中心而言,这意味着每年可节约冷却能耗近40%,其经济价值和减排意义都非常巨大。”
“能源转换效率每提升1%,全球数据中心每年可减少的碳排放量预计将超过1000万吨。”尹国栋算了一笔宏观的生态账。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逐步扩围,中国外向型制造企业对绿色电力和节能设备的需求正急剧增长,这为在高效能产品上布局已久的铂科电子,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F 未来竞争的三个维度
面向未来,尹国栋清晰地勾勒出三个核心竞争维度:在技术层面,要向着98%的转换效率这一理论极限发起冲击;在制造层面,要探索建设基本无需人工干预的“黑灯工厂”;在商业模式上,则要从单一的产品销售,转向提供综合的能源管理与服务。
“真正的挑战,并非简单的产能扩张,而是如何让电源变得更具‘智慧’。”他向记者演示了新一代的智能电源,它已能够实时感知电网的负荷状况与电价信号,自动调整运行策略,在电费较低的谷时为备用电池充电,在电费较高的峰时适当放电,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和经济性最优。
这种技术能力,正在衍生出全新的商业想象空间。铂科电子与衡阳电信合作的5G智慧工厂项目,正在试验将工厂屋顶光伏产生的富余电能,以及厂区储能系统的调节能力聚合起来参与电网的需求侧响应,甚至尝试向电网反向售电。“这或许将开创制造企业兼具‘虚拟电厂’运营商角色的新业态。”尹国栋对未来充满期待。
【记者手记】
一场关于“尽头”的冷思考
在杭州铂科电子衡阳高新区生产基地采访,让记者回想起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曾以传统制造业闻名的老工业基地——衡阳,正通过“归雁经济”这一新模式,重新焕发出产业生机。
尹国栋这样的新一代湘商回归,带来的远不止是资金和税收。他们带回了前沿的产业视野、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全球化的客户网络,实质上是对内陆地区产业逻辑的一次深刻重塑。当沿海地区普遍面临土地、人力等综合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时,像衡阳这样的内陆城市,正凭借其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丰富的绿电资源、可观的在地人才储备以及更具竞争力的综合成本,成为先进制造新的落脚点。
铂科电子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一个趋势:波澜壮阔的数字时代竞争,无论其应用层面如何炫目,最终都将回归到物理世界最底层的能力——能源的转换、传输与利用效率。AI无疑在重塑世界,但它的根基,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每一个变电站、每一条输电线,以及像铂科电子制造的每一颗高效、可靠的“能量心脏”之中。
最令记者触动的,并非那些高速运转的机器,而是在人机协作中不断成长的技术工人。他们不再仅仅是传统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而是能够读懂数据曲线、熟练调整设备参数、参与工艺优化的“工业4.0”新型人才。这种“人”的现代化与技能提升,或许比产值的增长更具长远价值,也是一个地区产业升级最坚实的底气。
衡阳的试验,其实才刚刚启程。当越来越多的湘商带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回归,当高校的实验室与企业的生产线实现更紧密的耦合,内陆城市或许真的能够探索出一条不同于沿海传统代工模式的新型发展路径。在这条路上,产业的升级与人的发展将同频共振,经济的增长与绿色的转型将并行不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