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县域担当 聚力中心大局

彰显县域担当 聚力中心大局
——常宁在衡阳发展战略中的功能定位与实践路径

■刘新华

在波澜壮阔的区域发展新征程上,科学的战略布局需要各单元精准落子、协同发力。衡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不仅为城市发展擘画了蓝图,更对各县市如何融入大局、贡献力量提出了时代课题。常宁市作为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极,深刻认识到:唯有将自身发展置于全市宏阔格局中考量,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为衡阳崛起彰显县域担当、贡献常宁力量。

强化产业协同,做“制造立市”的坚实支撑区和特色增长极。“制造立市”战略旨在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生态圈。常宁市的产业发展逻辑在于跳出“小而全”的路径依赖,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专注于在衡阳制造业大盘中扮演特色角色和关键配套。

常宁市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聚焦有色金属这一百年产业根基,全力推动其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从“原材料基地”向“新材料高地”跃升。水口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是常宁市工业经济的脊梁,更是衡阳打造国家级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常宁市瞄准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高端,大力发展高纯金属、新能源电池材料等精深加工项目,并积极布局电子信息材料,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种基于比较优势的错位发展、协同互补,使常宁市避免了与市本级的低水平竞争,成为了衡阳“制造立市”战略中重要的“基础材料供应链保障基地”和“特色制造业功能区”。

深化文旅融合,做“文旅兴城”的生态体验区和文化会客厅。“文旅兴城”战略旨在破解“南岳独秀”的单一格局,打造多点开花、多元体验的全域旅游新模式。常宁市的优势在于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与独具韵味的地方文化,战略定位是成为与南岳互补的生态康养目的地和文化休闲深度体验区。

常宁市匠心独运,打好“差异牌”,大力推进“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的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了油茶花海观光节、瑶乡风情体验营、红色文化研学路、高山避暑康养基地等特色业态和精品线路。核心目的,是为广大游客提供“朝拜衡山,乐游常宁”的充足理由和深度体验空间,有效将南岳的客流引向常宁,延长其在衡阳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链条。这不仅丰富了衡阳全域旅游的产品供给,提升了整体吸引力,更将文旅产业的经济效益从核心景区成功引流至广阔乡村,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为衡阳实现“文旅兴城”的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的腹地支撑和增量空间。

优化区域功能,做“省域副中心”的活力赋能区和战略腹地。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能级,需要人口规模适度、经济活力强劲、功能配套完善的县域体系作为辐射腹地和功能承载地。常宁市的奋斗目标,正是要成为衡阳辐射湘南、承接产业、吸纳人口的重要支点和强大后方。

要致力于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积极谋划和推动与衡阳市区的高速通道、快速干道建设,缩短时空距离,加速融入“一小时经济圈”,促进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关键要素在区域间的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着力做强县城极核,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人口集聚,提升城市能级,形成“反磁力中心”,防止本地人口和资源过度外流,吸引外部资源流入,为衡阳“主引擎”分担功能、输送活力,形成“主辅协同”的良性互动格局。

(作者系常宁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