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讯(通讯员 刘华院 邢佼涛 唐云月) 59岁患者周女士因宫颈中分化鳞癌(IIA1期)接受放化疗后,该患者合并继发性肺结核、骨髓抑制等多系统疾病。半年前开始反复出现便血未予重视。近日因便血加重伴有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急诊入住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入院检查时,医生发现患者的血红蛋白仅22g/L(达危急值)。肠镜检查显示,确诊放射性直肠炎,同时还伴有重度混合痔。原来,患者此前接受的盆腔肿瘤放疗,成为了引发放射性直肠炎的“导火索”。幸运的是,经过医院积极输血、止血、支持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随后,医生又为她施行了“自动痔疮套扎术+外剥内扎术”等手术治疗,术后配合药物灌肠、伤口换药、中药理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症状显著缓解,顺利出院。
该案例也再次提醒:盆腔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后,务必警惕放射性直肠炎这一“后遗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一、什么是放射性直肠炎?
放射性直肠炎(RadiationProctitis)是盆腔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前列腺癌、直肠癌等)接受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电离辐射对直肠黏膜及血管造成损伤,引起黏膜炎症、水肿、糜烂、溃疡甚至出血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二、识别症状:五大信号需警惕
1.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可间歇性或持续性;
2.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
3.腹泻或便秘:大便习惯改变;
4.肛门疼痛、坠胀感;
5.严重者可出现贫血、乏力、头晕等全身症状。
三、精准诊断:三大手段锁定病因
1.肠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糜烂、溃疡等;
2.影像学检查:如盆腔CT/MRI可见直肠壁增厚、周围渗出、积液等;
3.病理活检:必要时可取组织活检,排除肿瘤复发或其他病变。
四、科学治疗:分层干预,个性化方案
1.内科治疗:
药物灌肠:康复新液、去氨加压素、激素+抗生素灌肠等;
止血处理:必要时使用止血药物;
营养支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补充电解质;
对症处理:软化大便、控制腹泻、止痛等。
2.内镜治疗:
氩离子凝固术(APC):用于止血或处理血管扩张;
激光治疗、射频消融等。
3.外科治疗:
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大出血、肠狭窄、瘘管形成等严重情况。
五、预防与日常管理
1.放疗前评估:精准定位,尽量避开直肠;
2.放疗中保护:使用直肠保护剂、体位固定技术等;
3.放疗后随访:定期肠镜复查,早发现、早处理;
4.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5.心理支持:积极面对,配合治疗,保持良好心态。
六、温馨提示
放射性直肠炎虽为放疗常见并发症,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积极管理,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若您或家人正在接受或曾接受盆腔放疗,出现便血、排便异常等症状,请及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