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畔的青春回响

湘南学联纪念馆:
湘江畔的青春回响
湘南学联纪念馆2024年参观人数已突破百万大关。


湘南学联旧址。


英烈群雕墙。


纪念馆内部展陈。


《革命》半月刊复制件。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小青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湘江之畔的湘南学联纪念馆。这座现代化的纪念馆与毗邻的湘南学联旧址相映成趣,成为湘江畔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步入纪念馆序厅,毛泽东塑像庄严肃穆。参观者自发肃立,向这位伟大的革命领袖行鞠躬礼。一旁,《湘江评论》创刊词瞬间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纪念馆的展陈分为四个主题部分。第一部分为“求索”,一踏入展厅,记者就被一幅微缩景观吸引:年幼的夏明翰随母亲乘船江上,船舷边的少年凝望着苍茫江水。这个精心设计的场景,以其生动的艺术表现力,成为许多参观者拍照留念的热点。

展区详细展示了衡阳作为湘南文化教育中心的重要地位——1921年,湖南88所中学中,湘南地区有19所,衡阳占15所。其中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等一批优秀学府,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实物展柜中,当年学生使用过的课本无声诉说着求知的渴望。

转入“觉醒”展厅,一幅创作画生动再现了湘南学联在雁峰寺前坪召开成立大会的盛况。画中,夏明翰、蒋先云等青年学子意气风发,“联络感情、交换知识、促进文化、改造社会”的宗旨声响彻云霄。

湘南学联成立后,立即组织衡阳民众抵制日货、游行演讲、散发爱国传单。

紧接着,毛泽东、何叔衡领导的“驱张运动”中,驻衡代表团坚持斗争六个月,为最终驱逐军阀张敬尧立下汗马功劳,馆内的《蒸阳请愿录》翔实记录了这段历史。

来自长沙的退休教师李女士感慨:“站在这些历史文物前,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青春呐喊,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热血与担当。”

“奋斗”展厅总是人流最密集的区域。文化书社省立三师贩卖部的书柜(原件被借到中央党史馆展出)格外引人注目,其下方陈列着当年贩售的《新青年》《湘江评论》等书刊的复刻本。

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一级文物《革命》半月刊复制件静静躺在展柜中,上面刊登了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另一件珍贵的一级文物——夏明翰烈士的眼镜,是他在“马日事变”后外出化妆时使用过的,由其夫人郑家均于1974年捐赠给纪念馆。这副银质眼镜,见证了这位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壮烈诗篇的革命者的机智与坚定。

展览的尾声“丰碑”,以庄重的方式缅怀先烈,致敬英模。墙上的《湘南学联英名录》记录了牺牲的学联成员。他们中间,有家喻户晓的夏家“一门五英烈”,中共早期杰出的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蒋先云,有女中豪杰何宝珍、伍若兰,有毛泽建、陈芬夫妇等。另一组展板则展示了黄克诚大将、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江华等8位从湘南学联走出、为新中国成立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

湘南学联存续八年,汇聚和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馆内珍藏的2万册历史资料、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96件,无声地诉说着这段辉煌历史。

通过廉洁文化长廊,记者步入湘南学联旧址。大门上方匾额的“浮桥公所”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青砖黑瓦灰墙的建筑古朴典雅,与新媒体设备的声光形成时空交响。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保存最完整的青年学生爱国革命运动纪念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先生带着女儿在此驻足:“新旧馆舍的对话,让孩子直观感受到了历史的传承,这种体验是单纯看书无法比拟的。”

夕阳西下,来到英烈群雕墙,广场上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据统计,湘南学联纪念馆开馆以来持续引发参观热潮,2024年参观人数已突破百万大关。

湘水长流,青春不朽。这场跨越百年的对话,仍在湘江畔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