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境 朱希龙
10月29日傍晚,衡阳县三湖镇甘泉村老年服务中心食堂内,时蔬混着热油的香气漫溢。
甘泉村长家组74岁的老人唐作腊端着餐盘,舀起一勺软烂的冬瓜炖肉,对邻桌笑叹:“以前烧火做饭都费劲,现在3块钱吃三菜一汤,还能和老伙计们闲聊,日子真舒坦!”老人们围坐木桌,菜品摆得整齐,碗筷碰撞声里满是热闹。
这份热闹,源于一栋闲置校舍的“变身”。食堂外,“老年服务中心”的红色招牌亮眼,数月前这里还是落满灰尘的旧村小。今年5月起,它成了村里300余名留守老人(65岁以上230余人)的“暖心窝”,既能吃饭,也能看病、休闲。“青壮年多外出务工,不少老人做饭凑合,有的买次菜吃三天,有的连热水都烧不利索。”村支书易斌的话,点出老人食堂诞生的缘由。
甘泉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有617户、2100人散居在20个村民小组,“老人吃饭难”是该村“两委”的心头事。村里向市、县两级申请拨款15万元用于翻新校舍,除食堂外,还改建了卫生室、娱乐室和图书室,让老人“一餐多能”的需求在家门口落地。
如何保证菜品的卫生、营养、健康,且合理地控制运营成本,成了易斌的一块心病。有一次,易斌无意间向自己的妻子王美文提起食堂经营的问题。“这事你不用操心了,交给我了。”王美文二话不说爽快地将老人食堂的活包揽了下来。(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