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
老人们吃得舒心的背后,离不开食堂负责人王美文的坚守。家住千步组的她,每天清晨5点半,就骑电动车前往约12公里外的渣江镇采购食材。“老人牙口差,大米饭要软糯,蔬菜得新鲜带露水。”这样的采购,她已坚持将近半年。“新鲜食材要合老人胃口,平时多听听他们的意见。”
每天上午9点,公告栏前总围着几位老人。次日菜单上“豆腐炖鱼”刚贴出,就引来称赞:“这菜软嫩,好!”王美文蹲在一旁,拿笔记本记下建议:“不合口就换。”雨天路滑时,村干部会主动搭手,运食材、扶行动不便的老人,从不让一餐耽误。为了丰富菜品,王美文还在食堂旁边废弃的荒地上种上了老人们提出来想吃的各种蔬菜。
王美文的用心,老人们记在心里。饭后,唐作腊放下筷子就端碗去消毒柜,其他老人也跟着擦桌子、摆椅子。“他们把我当女儿,还常跟我帮忙,我更要把饭做好。”王美文说。
食堂运营有“小难题”——每月约5000元亏损。好在有村集体经济的光伏发电、黑山羊养殖、茶油加工的收入补缺口,乡贤也主动捐钱捐物,“政府+集体+社会”的资金链,让热餐从没断过。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村上留守的老年人估计会越来越多,村委会尽力为老年人多做点事。接下来村委会打算在食堂旁装健身器材,让老人饭后能锻炼!”易斌指着窗外空地,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阳光下,老人们坐在院子里晒暖聊天,笑声随风飘远。这方小小的老年食堂,不仅解了“吃饭难”,更织就乡村养老暖网,稳稳托起老人们的幸福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