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桌敬老宴烹出时代暖香

58桌敬老宴烹出时代暖香

■魏  姗

重阳佳节,衡南县岐山镇泉口村村部前坪,58张圆桌次第排开,红烧肉、衡阳头碗蒸腾着热气,也映照着530多位老人脸上绽放的笑意(详见10月30日本报二版《一场爱心接力温暖十三年》)。

这场由三位“80后”发起的敬老宴,走过十三个春秋,从38桌扩展到58桌,从“三人善念”成长为“全村盛事”。

善念易起,坚守难持。

当唐林华们穿梭席间为老人送上保温杯,当伍兰英老人笑着说“比过年还热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方水土的温情图景,更触摸到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的生动脉搏。

这场敬老宴的特殊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跨越十三年的持续性。

从唐林华三兄弟的朴素初心,到爱心基金的建立,再到“几乎家家参与”的盛况,这场宴席的扩展轨迹颇具象征意义。它如一滴水珠汇入溪流,终成滋养乡土的润泽春水。

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见证了善行从个人举动到集体共识的升华。

当在外打拼的游子如候鸟归巢,当村民或出钱出力或担任志愿者,敬老宴早已超越“一顿饭”的意义,成为凝聚乡情、传承美德的精神仪式。

泉口村的实践之所以动人,在于其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敬老从不是口号,而是一粥一饭的实在”。

老人们期盼重阳,盼的是与老伙计相聚的欢畅,是被牵挂的温暖。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关爱,让尊老敬老从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老人们可感可知的幸福体验。

新时代背景下,孝亲敬老文化也正通过创造性转化融入日常生活。

从国家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的法治护航,到各地“敬老月”活动的广泛开展,文明新风正浸润社会肌理。在此浪潮中,泉口村的特殊价值愈发凸显。

网友所言“越来越多的敬老活动是社会进步”确实道出趋势。但泉口村十三年的坚守启示我们: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一时一地的热闹,而在于将美德转化为可持续的社会实践;乡村治理的优化,不仅需要制度设计,更需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联结。

重阳敬老宴,十三载春秋。泉口村用坚持证明,传统美德从未远去,它就藏在热气腾腾的饭菜里,藏在老人碰杯时的笑语中,藏在村民代代相传的善意里。

当尊老敬老成为人人可感的社会氛围,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自觉行动,这既是传统美德最生动的现代表达,也是社会文明最温暖的进步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