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瞄准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
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综合计划局局长张静波在会上表示,经研究决定,瞄准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3名航天员分别为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涵盖了我国现役3种航天员类型。
“航天员张陆执行过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武飞和张洪章均来自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张静波介绍,其中,武飞入选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师,张洪章入选前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目前,神舟二十一号任务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即将加注推进剂。
这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7次飞行任务。任务主要目的是: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工作,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施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持续发挥空间站综合应用效益。
“目前,船箭飞行产品质量受控,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地面系统设施设备运行稳定,空间站组合体状态正常,具备执行发射任务的各项条件。”张静波说。
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到站”仅需约3.5小时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3.5小时后对接至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空间站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
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方案,减少了飞船远距离导引段轨控次数和飞行圈次以及近距离导引飞行时间,意味着航天员舱内等待时间缩短了、对能源的消耗需求降低了,既提高了神舟飞船的自主交会对接能力,也增强了我国空间站任务规划的灵活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这一方案减轻了对于发射时间窗口的约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李喆介绍,“通过更精确的发射和入轨控制,使飞船进入一条初始相位差更小的轨道,绕飞更少的圈数就能与空间站‘准时相会’。”
这次飞行任务中,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采用了产品化双十表光学惯组,能够满足载人飞船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的精度要求。
此前神舟十二号至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均采用6.5小时交会对接方案。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完成首次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与神舟八号任务中的机械式缓冲系统相比,如今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对接机构已经“进化”为一套“刚柔并济”的受控阻尼缓冲系统,大幅提升了交会对接的可靠性和成功率。
神舟二十号乘组有望刷新在轨驻留纪录
“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已188天,有望刷新中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最长纪录。”张静波介绍,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将与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返回东风着陆场。
他表示,神舟二十号乘组指令长陈冬成为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400天的中国航天员,已累计完成6次出舱活动,成为目前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任务期间,乘组共进行了4次出舱活动和7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完成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辅助装置安装、舱外设施设备巡检等任务。”张静波介绍,在舱外平台安装的脚限适配器和接口转接件有效提高了航天员舱外作业效率,问天实验舱此前规划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也已全部完成安装。
在空间科学与应用方面,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与地面科技人员密切配合下,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典型成果包括:空间环境下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晶体,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潜在靶点;钨合金被成功加热到3100摄氏度,刷新了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的纪录;首次发现带电胶体在微重力下结晶形成长寿命亚稳态结构等。
“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正在开展乘组轮换和返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张静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