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和平 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茂盟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备受诗仙李白推崇的“孟夫子”,就是指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四十岁时,北上长安,应进士不第。一生无缘仕途,以隐居终老,是盛唐顶流诗坛唯一的布衣诗人。
孟浩然诗境平淡自然,长于写景,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恬淡闲适;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大气磅礴;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清婉迤逦;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隐逸生活;他与王维并称“王孟”。他在大唐诗坛圈粉无数,除李白外,张九龄、杜甫、王昌龄、王维等都对他膜拜有加。
“五岳追向子,三湘吊屈平。”(出自孟浩然《经七里滩》)据考证,孟浩然曾多次负剑游历四方,三次莅临湖湘。第一次游湖湘,时间为开元十一年(723),目的是以诗干谒(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时任岳州刺史的张说,并写下了著名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第二次游湖湘,是为了寻访好友袁瓘(也是襄阳人,曾担任过“膳部郎中同直左拾遗”)而至。当时,袁瓘被贬岭南,孟浩然逆湘水而上,直抵粤北,闻袁瓘已获北归,即顺湘水以还;第三次游湖湘,是在他离任张九龄荆州府从事后的开元二十七年(739)秋天。与其说孟浩然是一个隐者,不如说他是一个行者,一个探索者,一个人生的远游者。
公元725年春,孟浩然往返湖南探望他的好友袁太祝(即袁瓘)时,一度游历衡岳大地,留下两首五言律诗。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很少有一条江像湘江一样,被历代文人骚客反复吟咏,孟浩然亦不例外。他在《夜渡湘水》中写道:
客舟贪利涉,闇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全诗情感真挚而恬淡,他叙述自己夜渡湘江衡山段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反映渔民生活的宁静、和乐,描述采莲女和渔夫的生活场景,朴实动人。湘川渔民这种诗意般的生活,正是孟浩然内心所期待的。
“涤砚松香起,擎茶岳影来”,在衡山县城,孟浩然受到衡山县令的盛情款待,两人挥毫泼墨,品茗论诗。他感受到砚墨香与茶香交融的美妙,特作《赠衡山麇明府①》:
为县潇湘水,门前树配苔。
晚吟公籍少,春醉积林开。
涤砚松香起,擎茶岳影来。
任官当此境,更莫梦天台。②
大意是,衡山县城在潇湘水边,门前的树长满了苔藓;晚上少有公职的人来吟诗,春天会迷醉在山林开放的景色中;清洗砚台时,松香的浓郁香气就会散发出来,举起茶杯时,会映出南岳衡山的影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任职要不忘初心,坚守正直,知足常乐,就不要老是想着做大官了。
很显然,孟浩然被南岳衡山那杯浓郁清香的云雾茶陶醉了。
当你在南岳衡山品味香茗时,不妨读读孟浩然的诗,或许灵感就在那一刹那喷薄而出!
注释:
①麇国或麇子国,在今湖北省郧西县天河一带,周匡王三年,周与楚战,楚大败,庸国率臣服于楚的小国麇子,罗、百濮、蛮等叛楚。楚庄王率楚军以退为攻,各个击破,灭了庸、罗、百濮等十余小国,然后集中兵力攻麇子。经七战,败麇子。麇子人败逃至湖南衡山县草市、杨林、高塘、南湾及攸县一带,后进驻今衡山县城等地,复立麇子国,故衡山县春秋时称为“麇子”。
②见熊仲荣、刘文新《乾隆衡山县志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P195页和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鹏校注的《孟浩然集校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