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的西湖和爱莲亭本来在哪?

衡阳的西湖和爱莲亭本来在哪?
彭玉麟移建的爱莲亭。


1903年的西湖书院。


清代衡州西湖。


民国时期的西湖围垦区。


■刘定安

衡阳有西湖,西湖有爱莲亭。但西湖和爱莲亭到底在哪个位置?还真是个问题。

顾名思义,西湖在衡州古城之西,因蒸水于入湘口洼地泛滥,积西湖塘而得名。西湖范围的面积大约有24万平方公尺。湖中鱼虾甚丰,种莲数十亩,夏秋莲花盛开,清香四溢,满城可闻,有“西湖夜放白莲花”的佳话。为古“衡州八景”之一。

在西湖湖心旧有一座爱莲亭,相传是后人为纪念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而建。

在西湖北岸,有凤凰山(今供销大厦、南华附一地段),宋代龙图阁大学士郑向的故宅就在这里。周敦颐,字茂叔,湖南道州人(即现在的道县),原名敦实,郑向的外甥,年幼父母双亡,就寄居在舅父家读书,受其舅父的教养,少而颖悟,博学力行。

成年以舅任,初为分宁主簿,调安南军司参军,移郴州桂阳令,治绩甚著,又徙知南昌。宋熙宁初知郴州,后为广东转运判官,以洗冤泽物为己任,以疾求知南康军。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四十篇》。因他家住庐山莲花峰下的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后来周敦颐又在衡阳西湖讲过学。他爱莲花,作有《爱莲说》名篇。他称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亵玩焉。是花中的君子”。他一生也是胸怀光洁,为官正直,明于治案。宋代诗人黄庭坚曾称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光风霁月。”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凤凰山建濂溪书院,在书院前的湖中筑爱莲亭。书院久废,明代期间,就利用濂溪书院和胡公书院旧址创建西湖书院,后来改为学宫。

爱莲亭因久废,原址已不可考。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又在学宫旁重建西湖书院,维新变法后改为学校。清同治年间,彭玉麟移建爱莲亭于学宫侧的湖中,并修建曲桥连接。

爱莲亭建筑宏伟,面积宽广,有楼台亭廊和住房(书房)。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县陈笃与何泰在西湖西岸建莲湖书院(即现在的衡阳市二中)。

清末废科举,设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颁学制,这一年将莲湖书院改为衡清官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衡阳和清泉两县又利用原西湖书院改为衡清师范学堂,由衡阳人,清末进士、著名书法家曾熙任监督,并主持衡阳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

1905年,曾熙主持创办“衡清勤学所”,所址就设在爱莲亭,并举谭丙莹,王鳌为第一任所长。

这么说来,西湖和爱莲亭无疑是衡阳历史文化地标之一。同时,也可以说是红色纪念地。

1919年12月,长沙各学校进步师生反对北洋军阀张敬尧摧残教育、解散学生联合会,压制新文化运动,一致罢课,组织“驱张代表团”分赴北京、上海、衡阳等地进行请愿和宣传活动。

1920年1月,“驱张代表团”分别出发,去北京的是毛泽东。来衡阳的“驱张团”代表有何叔衡、夏曦、易培基、罗敦伟、熊哲飞、匡务逊等,他们以湖南三师学生为基础进行驱张活动。据黄耀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考证,“驱张团”代表就住在西湖的爱莲亭。

湖南三师的进步学生蒋先云、贺恕、黄静源、夏明翰等来爱莲亭与何叔衡、夏曦等取得联系,参加湖南的驱张工作,在衡阳组织和发动各学校学生、各界人士数千人参加集会,控诉张敬尧督湘两年的罪行,激发了群众,一致支持驱张运动,会后并进行游行示威,向吴佩孚请愿,要吴以武力胁迫张敬尧去职。

驱张代表团在衡阳还领导进步学生开展抵制日货的运动,在衡阳举办了《湘潮周刊》,宣传驱张和宣传反日,使驱张运动一直坚持到胜利。

西湖边的古迹很多,爱莲亭就是西湖边的古迹之一,也是当时衡阳进步学生、共产党员进行革命的活动场所。

因为爱莲亭地址处于城外,又在风景优美的西湖湖心,对于夏明翰、黄静源、蒋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以游览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研究革命工作,集会和联系,是不容易引起敌人怀疑的理想地点。

可惜的是爱莲亭毁于何时,无从可考,彭玉麟移建的爱莲亭又在1944年6月被日军飞机炸为废墟。

1962年以前遗址尚在,就是现在的市青少宫地段。原西湖已被高楼大厦占据。十多年前,拆除原郊区政府大院时,笔者特意到工地察看,挖开的基础裸露出砂卵和石条,河沟、堰坝、码头等湖区特征清晰可见。

1985年,衡阳市政府将原西湖北面二里许的演武坪片区鱼塘辟为湖泊,命名为“西湖公园”,并建爱莲阁,后又改名为“明翰公园”。

沧海桑田,物人皆非。如果把现在的莲湖广场与市二中、青少年宫连成一片,恢复昔日的西湖。那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