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 舟
据报道,重阳节,不少乡村又摆开了敬老宴。在衡南县岐山镇泉口村,就有五百多位老人相聚,唐家三兄弟的这份心意,已持续十三年。这般景象,是当下社会尊老敬老风气日盛的一个缩影,暖意融融。
觥筹交错间的笑脸,无疑是对这种形式最直接的肯定。它让平日里可能被忽略的老人们,感受到了一份集体的温情与社会的尊重。然而,当敬老宴在许多地方“层出不穷”时,我们或许更应思考:这份一年一度的热闹,是否是老人们最期盼的关怀?
对于许多农村老人,尤其是孤寡、高龄长者而言,一顿丰盛的宴席是锦上添花。但他们生活中真实的“雪中”,往往是日复一日的孤寂、是行动不便时的无助、是病痛袭来时的医药之忧。他们最需要的,或许不是短暂的喧闹,而是长久而安稳的陪伴,是触手可及的医疗帮扶,是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便利。
这就引出了更深一层的问题:先富起来的乡贤与民间力量,如何在“共同富裕”的路上发挥更大作用?持续设宴,善心可嘉。但若能将这些投入部分转向建立村中的长效养老机制,例如支持日间照料中心、设立急难救助基金、组织志愿者提供日常服务,或许能让善行产生更深远、更精准的温暖。
于此,基层组织的引导至关重要。对敬老宴这样的善举,自然要肯定。但更应旗帜鲜明地将资源与赞誉,向那些“雪中送炭”式的、解决老人实际痛点的举措倾斜。鼓励并建立常态化的关怀体系,让温暖不止于节日的饭桌,而流淌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
敬老宴,是美德的一扇窗。但我们期待的是,透过这扇窗,能看见一个更细致、更入微的敬老图景,那里不仅有节日的热闹,更有平常日的安稳与温暖。须知,一日三餐有着落,温暖的是老人,激活的是全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