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许 珂
金黄的稻田里,饱满的谷穗压弯了稻秆;现代化的畜牧养殖基地内,肉牛膘肥体壮,生猪欢快觅食;“科技感”十足的温室大棚中,蔬菜瓜果流青溢翠……“十四五”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锚定乡村振兴总目标,扎实有力推进“三农”各项工作,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正欣然展开。
数据显示,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20年的782.1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78.64亿元,年均增长2.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21305元增长至2024年的28544元,年均增长7.59%;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81优化至1.61。
发展质效稳步提升、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的背后,是粮食安全的坚实托底——
秋收时节,衡山县白果镇五一村的稻田里,3台收割机正来回穿梭,“轰隆隆”的机器声中,饱满的稻穗被快速吸入、脱粒,层层工序一气呵成。种粮大户陈正恒介绍,为打好“双抢”攻坚战,他调集了收割机、旋耕机、抛秧机等多台农机协同作战,机械化作业不仅让效率翻倍,更将稻谷损耗率压减至3%以下。“算下来每亩能多收25公斤左右的粮食,一年增收不少!”
如今,这样的智慧场景已在全市加速复制:截至目前,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64.25%,水稻机械化率达85.77%,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25%;建成高标准农田184.12万亩,新建集中育秧设施大棚360个,可满足180万亩大田插秧需求;2300余家生猪规模养殖场中,140余家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养殖场实现设施智能化;103家蛋禽养殖场全部实行设施养殖,设施畜禽年产值突破300亿元;设施蔬果栽培生产占同类作物生产总量30%以上,设施渔业养殖面积达17.02万立方米,年产值超50亿元。
农业科技的加持,让老百姓的“米袋子”更满、“菜篮子”更丰。“十四五”期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均在707.7万亩以上,总产量62亿斤左右,超过省定任务;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常年出栏生猪680万头以上,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07.99万亩、产量241.6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33万吨,茶叶产量4836吨,全方位满足群众日常饮食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