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嘉林
在衡南县云集镇普贤村,有一片与众不同的田园。这里远离尘嚣,泥土芬芳,作物葱郁,一群特殊的“农人”正俯身耕耘,悉心照料着蔬菜与果树。
他们是来自衡阳市民政医院(市第二精神病医院)的患者,在这片58.5亩的农疗康复基地中,通过参与农业生产,探寻着通往身心康复的“绿色通道”。
从病房到田园:
一场康复模式的温情变革
长期以来,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主要依赖药物与封闭式管理,而他们重返社会、重建自信的需求,却常被忽视。
2022年6月,在市民政局的悉心指导与支持下,衡阳市民政医院(市第二精神病医院)在云集院区建立农疗基地,并于2024年启动扩建,逐步构建出一条精神康复的新路径。这一农疗模式,让病情稳定且经家属同意的患者参与播种、施肥、除草等农事活动,实现从传统的“封闭管理”向“开放训练、多元康复”的转型。
作为精神康复的创新实践,农疗将农业劳动与心理重建相结合,有效缓解患者因封闭管理产生的消极情绪。
“这不仅仅是在劳动,更是一种系统性的康复训练。”该院农疗基地负责人、康复科主任陈红梅表示,“规律的劳作能帮助患者建立生活节律;户外活动能让他们接触阳光和新鲜空气,改善情绪;而完成一项具体的农活,则能极大地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
从“患者”到“农人”:
在劳作中重拾尊严和信心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该基地,田里硕大的萝卜跃然眼前,青菜色泽鲜嫩,菁香柚等果树郁郁葱葱。患者们在田间各司其职,有的负责起苗,有的进行搬运,现场秩序井然。
35岁的欧先生正弯腰为菜苗除草。一年前刚入院时,他沉默寡言、反应迟缓;如今,在医护人员鼓励下,他已成为种菜“能手”。“看着菜苗一天天长高,开花结果,心里特别踏实。”欧先生腼腆地笑道,“大家吃到我种的菜都夸我,让我觉得自己很有用。”
从自我封闭到乐于交流,从手足无措到熟练操作,欧先生不仅学会了修剪果枝,交流能力也明显提升。
陈某英的转变同样令人动容。曾经情绪不稳、时有幻觉的他,如今不仅能控制情绪,还能担任农疗小组队长,带领其他患者完成任务。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他不仅见证了作物的生长,更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脸上重现笑容。
这些转变的背后,离不开医护人员始终如一的温情陪伴。他们既是治疗师,也是田间伙伴,手把手教导患者辨认作物、使用农具、修剪果枝。除了日常的劳作指导,医护人员还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与病情波动,及时为他们调整康复方案。
农疗见成效:
“双丰收”拓展康复新路径
农疗基地护士肖玲向记者介绍,自开展农疗康复一年多来,参与患者的睡眠质量普遍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不少曾经失眠者的患者如今“倒床就睡”,一些原本沉默的患者变成了“开心果”“健谈者”。截至目前,已有30余名患者参与农疗并效果明显,部分已出院。
农疗不仅是劳动,更是科学治疗。医院建立了细致的积分奖励制度,记录患者参与的工种与时间,月末可兑换现金奖励,最高可达千元。每季度还评选“劳动小能手”“小标兵”,激发参与热情。
基地产出的蔬菜水果直供医院食堂,让患者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富余产品鼓励员工购买,未来计划对外销售。“当患者看到自己的劳动转化为实际价值时,那种‘我被需要、我能创造’的认同感,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陈红梅强调。
“目前,农疗基地的参与者以男性为主。”陈红梅透露,“院方计划未来引入花卉种植、盆栽养护、手工制作等精细活动,吸引更多女性患者加入。”医院已通过市民政局联系手工加工厂,将以奖励金方式补贴患者生活。
“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培养一批稳定的农疗技术人员,带动更多患者参与康复劳动,助其实现精神康复、回归社会的‘双丰收’。”院方表示,未来,医院将大力推进农疗康复行动,不断拓展农艺疗法、工娱疗法等服务内容,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患者参与农疗康复行动,融入更多康复元素,为患者回归社会搭建更坚实的平台,为全市精神障碍患者点亮“归航灯塔”,为精神障碍康复领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样本。
夕阳西下,余晖轻抚这片希望的田野。结束一天劳作的患者们,带着满足的笑容踏上归途。在这里,最朴素的农活,成为最有效的康复良方;最平凡的耕耘,正书写着最动人的生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