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和平
高适(约702—765),盛唐著名大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渤海侯”,谥号“忠”。
高适是大唐诗人的杰出代表,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有《高常侍集》传世。
衡阳对于高适来说,无疑是诗和远方。他虽然没有亲临衡湘之地,但他笔底心头,尽是衡阳意象。
大雁作为祥瑞之鸟,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象征——俱存仁义礼智信,寄寓大爱与远志。在高适心中,衡阳的归雁,无疑是传递书信的使者。他在《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中云: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此诗是高适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他巧妙地将两位少府的境遇与巫峡、衡阳、青枫江及白帝城等地的景致相融合,妙笔生花。
首联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高适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篇,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巴东三峡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他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廻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归雁传书”是借用苏武雁足系书故事,但长沙路途遥远,归雁也不能传递几封信。
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秋天的帆船,想象长沙的自然风光无限美好。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处,再次写王少府;下句写的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在四川夔州,当三峡之口,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再次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
最后两句,是劝诫二人尽可放心去上任,不久即可得到朝廷的召还。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诗经·小雅·鸿雁》)。高适是盛唐唯一封侯的诗人,其富含“大雁意象”的诗作的确不少,如《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这是一首颇有生趣的诗:一个雪后初晴的傍晚,大雁已南飞到衡阳。高适在旅馆为李少府摆酒送行,内心有无限的离情,酒已经喝得个底朝天,可是李少府还没有尽兴。高适禁不住问李少府,南归的路途遥远,你还要不要回?
《旧唐书》言:“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借用大雁的笔触,描绘离别的凄凉与壮美,莫过于他的《别董大》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著名琴师)也离开长安。这年冬天,董庭兰与高适会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市),高适作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境界阔远的慷慨悲歌,豪放中见真情,质朴中显肺腑。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太阳黯淡无光,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呼啸的北风刚刚送走了雁群,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又有谁不认识你呢?可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媲美。
长空雁鸣,万羽翩跹,千雁成行,北翔雁门,南断衡阳。“大雁意象”能被高适这样的“诗坛男高音”反复吟咏,实乃因雁而著的衡阳之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