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湖南首位状元,却在官场活成了“硬核清流”

他是清朝湖南首位状元,却在官场活成了“硬核清流”


■文/钟文婷  图/曾卉

彭浚,乾隆年间“衡阳出品”的真学霸,从小卷出天际,一举成为状元。入仕后,举贤任能、心系民生、智斗贪官,甚至将毕生积蓄捐给家乡百姓,用一身湖湘硬核风骨,活成古代官场少见的清流!


禅院苦读,卷出古代“高考”天花板


彭浚,乾隆三十四年(1769)生,清代湖南衡山县沱字十五区王子塘(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人。

出生书香门第的彭浚,从小就是“天选学霸”。四岁开始读书,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还特别能“卷”——为专心学习,直接躲进禅院“闭关”,天不亮就起来锻炼,深夜还在挑灯学习,俭朴又勤学的品格直接焊在身上。

少年时期,他就以“宝塔似笔,倒写天下文章”的妙对一战成名,成了乡里公认的“才子哥”。后来考入岳麓书院,拜在名师罗典门下,一学就是七年。

嘉庆十年(1805),彭浚迎来了人生高光——殿试中他写的策论惊艳全场,被嘉庆帝钦点为状元,成为清代湖南首位状元、岳麓书院史上唯一状元。恩师罗典得知后,专门题词庆贺,狂赞他“楚南名士,家学深厚”。


实干为民,古代官场的“硬核清流”


中状元后,彭浚直接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相当于进了“国家高级人才储备库”。他经常和陶澍这些湖南老乡同僚一起交流,助推了“经世致用”风潮兴起。

后来,他多次担任乡试、会试考官及学政,主抓人才选拔大事。他严守公正,提拔了一大波真才实学的人,史书里都夸他“陪都士风为之一变”,改善了当地的学风官风。

彭浚特别关注民生,早在考试时便提出要务实治国,后来更是将其落到实处:推进流民垦荒、调整科举名额……

巡视地方时,他把“智慧惩恶扬善”玩出了新高度。遇到不法商人,他不吵不闹,写副对联就能把人点醒;碰到宜章的贪官,他也不搞简单的处罚,反而要求贪官出钱修建九十里郴宜大道,既惩治了腐败,又方便了百姓出行,这波操作直接被写进了地方志,成了流传至今的美谈!


捐资兴学,打造穿越时代的“希望工程”


别看彭浚是状元、帝师,有“天子门生,门生天子”这种顶级Title,生活中却极其节俭。家里吃饭顿顿不超过一个菜,只有来了客人,才会破例多做几个。他亲笔写下“勤、俭、敬、恕、忍、让、公、和”当作家训,挂在厅堂里,严格约束家里人,把勤俭家风焊得死死的。

可对外,他却大方得很,辞官回老家后,他直接把自己攒了一辈子的积蓄都拿了出来:买了义田救济穷人,开办公益学堂“文成公所”,免费招收家里穷的学子读书。他还坦言“人不可徒作‘自了汉’”,意思就是不能光顾着自己过好,得想着帮别人,这份格局,属实感人!

他还是诗书画全能型选手,著有《赐砚堂诗文集》,写小楷被好多人模仿,放今天就是妥妥的跨界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