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人萧俊贤,被遗忘的画坛之星

衡阳人萧俊贤,被遗忘的画坛之星
他是中国近代高等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位中国画教师,开创在现代学校系统中传授中国画艺术之先河,是中国近代学院美术教育的先驱


1943年萧俊贤作《拟黄鹤山樵林峦秋霁图》。


■陈  波

萧俊贤(1865—1949),字厔泉,号铁夫,别署天和逸人,湖南衡阳人。他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早的中国画教师和现代美术教育的拓荒者。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画坛,萧俊贤以其独特的“萧派山水”屹立京华,与齐白石、张大千等画坛巨擘齐名。笔画构筑层峦叠嶂的山水间,作品和声名曾响彻当时的画坛。这位被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誉为“民国以来一大家”的艺术宗匠,却因个人境界淡泊与时代变迁,逐渐成为一颗“被遗忘的星子”,一度被时代尘埃遮蔽。


家学深厚:兹山兹水浸润


据道山堂《萧氏五修族谱》记载,吴元年(1366),江苏省苏州府吴县萧勋之子萧名一随朱元璋的军队出征淮安等地,并负责运粮事务,屡建军功。明洪武六年,调任至衡州卫,授武略将军、正千户指挥使司的官职,此后便落户衡阳。家族曾历盐田(建有武略祖祠)、沙桥(建有祖祠堂)等地,最终在明末清初择居高碧咸欣寺长塘附近,并在此修建宗祠。萧名一之后,家族连续三次受朝廷诰封,至第十代萧学闻承袭武略将军,官至正千户,家族人丁兴旺,成为西乡洪罗庙望族世家。萧氏家族卜居的咸欣村山明水秀,背靠道山,旁依蒸水,侧邻咸欣寺,门对延寿亭。山峦下沃野良田,水塘与河流交织。宗祠朝门(今保存完好)前10米即古衡岳驿道之歇憩所——延寿亭(今保存完好),延寿亭为明代建筑,曾得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船山)青睐。王夫之避乱隐居萧氏宗祠附近的道山作《庄子通》时,与萧氏家族往来密切。后应萧氏族人之约,为延寿亭题撰对联一副:“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大家且来坐坐;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齐场打个哈哈。”勒石作柱立于亭中。该对联至今广泛流传,并为全国各地许多茶楼借用或改编悬挂。

1865年,萧俊贤出生于衡阳县高碧乡咸欣寺(今洪市镇咸欣村)一书香家庭,系迁衡始祖名一公的二十五世孙,初名果卿、殿臣,被家族寄予厚望。求学时,父亲给他取名“世禄”。萧俊贤幼时由祖父启蒙,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经典。父亲萧业儒传承家学,底蕴深厚,教授萧俊贤书法诗文。萧俊贤祖父号紫斋来,饱读诗书,为地方名士。由于家旁为咸欣寺,故性耽佛说,忠厚良善,有强调“君子惟慎德修业”书卷一轴传世,为萧俊贤后人所藏。据《萧厔泉画稿第二集》中《自叙》云:“俊贤少好学书,由鲁公上逮二王,下及东坡。夺吾书之好者,惟画。犯寒暑、遗荣利以肆之。”


转益多师:深奠艺术根基


萧俊贤少年好学好问,最初潜心书法,后转向绘画。清光绪九年(1883)仲春,18岁的萧俊贤在家人支持下,百里跋涉至南岳古南台寺,随缘得遇苍崖法师。苍崖法师字松涛,名苍厓、苍崖、苍岩,号云樵子,曾任南岳第一峰雁峰寺住持,擅山水画。萧俊贤拜入苍崖法师门下,在山中修建蓬屋,习画礼佛三年。这段早期修行生活赋予他作品中的禅意基础。苍崖法师赐其号“天和居士”,这也成为萧俊贤早期常用的别署。当年清和节,苍崖法师赠萧俊贤设色山水画一帧,并题款“拟石谷散人意,癸未清和节以应殿臣贤友雅属清赏,苍岩石云作于长沙友石师竹轩(附朱印苍岩)”。在苍崖法师的指导下,萧俊贤日益精进,并常与友人交游切磋,远足观景写生。1885年,萧俊贤在去长沙访友途中,得以与湖南候补通判、山阴著名画家沈翰(咏荪)相识。沈翰观其画作,大为震惊,收其为“亲炙弟子”。沈翰家藏丰富,使萧俊贤得以遍观临摹古代名迹,深入学习“清初四王”的技法,并系统追溯元明诸家,前后学习长达十年。其间,萧俊贤多次往返长沙、衡阳、广州等地,鬻画为资,以补纸墨。萧俊贤不仅师从古人,更践行唐代画家张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念。

由于醉心画艺兼生活清贫,萧俊贤恃丹青奉母,行年三十不娶,1894年应试为附监生。1895年,得遇长沙龚氏,方成良缘。成家前后,除短暂到江皖、武汉、长沙、南京等地谋职外,游历岳麓、洞庭、番禺、罗浮等名山大川,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清代画史》评价其山水“出宋入元,以造化为师”,指出他既能深入传统精髓,又能从自然中汲取灵感。通过“先师古人,后师造化”的路径,萧俊贤积累深厚的艺术功底,为日后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先驱:杏坛悉心教学


萧俊贤的艺术生涯不仅限于创作,更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据湖南画家申雄平所著《萧俊贤年谱》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萧俊贤从靖江厘局总巡任上,赴由张之洞请奏创办的江南陆师学堂做兼职国文教员,后兼任蒋长洛所办的钟英学堂(今南京市二十三中前身)、江宁府中学堂等教育机构图画、国文教员,并陆续短暂任职民国政府小吏。1906年,李瑞清主持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首创图画手工科。据考证,中国画教学创始于两江师范学校。李瑞清竭力聘请在江南享有盛誉的萧俊贤担任国画首任教习。这一任命使萧俊贤成为中国近代高等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位中国画教师,开创在现代学校系统中传授中国画艺术的先河,是中国近代学院美术教育的先驱。

两江师范停办后,萧俊贤任职南京市财政厅,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私立南京美专任教。1918年4月,北京美术学校(1928年改名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34年改建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正式开学。1919年,萧俊贤北上,任北京美术学校中国画科教授。1920年,被聘为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跻身京华一流画家行列。1922年7月,南京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创办,萧俊贤担任中国画系主任,传授中国画技法。10月,北京美术学校升为专门学校,西画、中国画正式成系,萧俊贤任中国画系主任。1924年12月,在郑锦辞去北京美专校长职务后,萧俊贤曾任代理校长。在北京教学和创作期间,他与陈师曾、姚茫父等共同推动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型,为“京津画派”的形成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作为中国画学研究会的评议,他参与民国初期中国画发展方向的讨论与决策,影响着整个画坛的审美取向。他主持中国画专业教学,培养吕凤子、姜丹书、陈师曾等一批日后成为画坛砥柱的艺术家。作为早期艺术专科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他参与制定中国画专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为现代中国画教育建立基本框架。他将传统的“师徒制”教学法改造为适合班级授课的系统教学方法,使中国画传承更加规范和高效。这些制度创新对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产生深远影响。


矢志不渝:坚守艺术主张


萧俊贤在艺术教育上有着鲜明的主张。萧俊贤首先是中国绘画传统价值的守护者与诠释者。在20世纪初“美术革命”的浪潮中,传统中国画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康有为、陈独秀等思想界领袖猛烈抨击“四王”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主张以西方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在这种背景下,萧俊贤坚持从传统内部寻求发展动力,通过深入研习从王维、关仝、董源、巨然、米芾父子到元代四大家的古典传统,捍卫中国画的核心价值。他坚持“画贵有我”,既反对泥古不化,也不盲从西法。在北平艺专期间,这种主张使他与革新派产生分歧。1928年,徐悲鸿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时,萧俊贤等传统派画家与革新派画家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分歧。这种教学理念的冲突,最终导致萧俊贤于1928年10月底辞去教职,移居上海。

在多个学校教学生涯中,萧俊贤的教学方式融合传统师徒授受与现代学校教育。他在课堂上常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导学生,将文人画的精神内核融入新式教育。他的艺术理念强调从真实自然中汲取灵感,将传统笔墨与个人体验相结合。这一理念不仅影响他的创作,也通过教学传承,对现代中国画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在教学理念上,萧俊贤强调传统根基与个性创造的平衡。他要求学生从临摹古人入手,掌握经典笔墨语言,同时又鼓励他们走出画室,观察自然,最终形成个人风格。这种教学思路既避免盲目守旧,又防止轻率创新,为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型提供稳妥路径。艺术史家邵洛羊在《丹青百家》中评价道:“他对待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近代山水画家中,萧俊贤也立有一帜。”这一评价精准概括了萧俊贤在近代中国画史上的地位和从教态度。这种严谨态度与他对“自在画”的追求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只有掌握扎实的传统功夫,才能真正获得艺术表达的自由。他在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的教学与创作,打破地域画派的界限,为当时画坛的整体发展注入活力。这种跨地域的艺术影响使他的教育贡献具有全国性意义。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拓荒者,萧俊贤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十字路口,为20世纪中国画教育开辟一条稳健的发展道路。他的教育实践证明,传统绘画完全可以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这种教育创新与他的艺术创作一样,都是他对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贡献。


薪火相传:萧派山水流芳


晚年的萧俊贤,主要是寓居京沪鬻画,艺术生命长青。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日趋精熟,创作大量浅绛山水作品。尽管晚年生活相对低调,但他在沪上画坛声誉极高,求画者络绎不绝,争相购买。他与京派、海派、岭南派重要画家以及众多文化界名流保持交往,在艺术界有着广泛影响。1949年10月17日,萧俊贤病逝于上海,享年八十五岁,遗孀龚氏及后人将其安葬于苏州天平山公墓。作为湘文化在美术领域的重要代表,萧俊贤与冯臼、齐白石并称“冯萧齐”,代表湖南籍画家在当时北京画坛的影响力。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在萧俊贤的艺术探索中得到充分体现。他虽深受传统熏陶,却不囿于地域局限,通过南北游历与教学,促进不同地区艺术风格的交流与融合。在北京期间,他与萧愻(谦中)并称“民国二萧”,又与胡佩衡合称“二萧一胡”,成为京津画派的中坚力量。潘恩元《旧都杂咏》记载有“琉璃厂肆成年见,遍地云烟有二萧”的民谣,足见其作品在艺术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萧俊贤的教育成就最突出地体现在他培养的一大批杰出艺术家上。他桃李满天下,著名画家陈师曾、吕凤子、姜丹书、张善孖等均出自其门下,并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和画坛的中坚力量,在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萧俊贤的艺术理念和教育实践,依然如一株生长在深谷的幽兰,未曾因无人问津而减损芬芳,反而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显出穿越时代的力量。萧俊贤通过其弟子们的接力传承,将他的艺术理念辐射至整个民国画坛。萧俊贤的儿子萧钟祥、萧宏援及孙女萧利珠均承袭家学,工于山水。嫡孙萧龙霖现今依旧活跃在书画界,传播萧氏山水画艺,延续萧氏艺术血脉。这种家族传承虽然规模有限,但保证其艺术理念的直接延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的大批弟子,萧俊贤的艺术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影响几代画家的成长。上海著名山水画家兼擅诗词、书法施南池(翀鹏),师从萧俊贤后,深得“萧派山水”精髓,作品意境幽邃,笔墨浑厚,斋名“仪萧楼”以纪念恩师。京籍画家邵正夫先生是萧俊贤再传弟子,邵正夫在1981年发起并创建萧厔泉艺术研究会,并担任会长。当前,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许多书画艺术大家为萧俊贤弟子及再传弟子。1985年,经施南池教授倡议,衡阳市南岳区在南岳衡山建立萧俊贤纪念堂,以资纪念。9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匾额的“萧厔泉画师纪念堂”在南岳衡山揭幕。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萧俊贤代表作不准出境。


祖居溯源:亟待重视保护


囿于通讯困难,自母亲去世后,萧俊贤与家乡亲族鲜有联系。后时局动荡,晚年萧俊贤没有再回家乡居住。故萧氏家族中对这一著名人物知之甚少,以至于20世纪末纂修《咸欣萧氏五修族谱》时都无记载。萧俊贤祖居位于现衡阳县洪市镇咸欣村长塘组,坐落道山南麓,为清末江南典型“锁笼子”民居(布局为一进正厅与左右侧屋相连),原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正厅左右各一房,两侧各四房,青砖墙基,继以土砖垒砌至屋顶。檐下以柱础顶木柱作为房梁承重。祖居建筑历史超200年,现存原貌正厅及厅侧房屋4间,面积约150平方米,两侧厢房后经改建不存。笔者祖母萧凤英为咸欣萧氏名一公的二十六代绍谋公长女,据祖母回忆:祖居约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正厅开阔明亮,原设有雕花大神龛和供奉咸欣寺移来的菩萨雕像(特殊时期被毁)。祖居右侧厢房前有由古石雕构件搭建的洗衣台,洗衣台面为20公分厚的石碑,石碑上有文字(应为咸欣寺功德碑)。厅前有风水塘,面积约1亩。祖居现为萧氏绍谋公、伍生公、运生公后人共有,绍谋公后人居住此处。2021年冬,绍谋公长子萧余生去世后,祖居正厅房屋无人照顾打理,逐渐荒废。目前,萧俊贤祖居自然损毁严重,厅前杂草丛生。正厅屋顶横梁断裂至坍塌形成约3平方米的窟窿。大门口左侧檐柱上端断裂,至正面屋檐及瓦面已下垂即将坍塌。厅右侧厢房墙体开裂。萧俊贤祖居岌岌可危,如不加以抢救性保护和修复,200余年的古迹即将毁于一旦。

至当代,萧俊贤祖居内仍涌现出零星人才,分布衡阳市各行各业。萧伍生为高碧中学退休教师,书法造诣极高,为咸欣村有名的民间先生;萧绍连(已故)为衡阳地区著名的版画家、衡阳县文化馆馆长,曾创作《王夫之观石船山》,现珍藏在衡阳县曲兰镇船山故居湘西草堂内。祖居周围分布有咸欣寺、萧氏宗祠、延寿亭、木子堂、驿道古桥等历史遗迹和文物。咸欣村内还有王船山作《庄子通》时的隐居地,有民国大儒、清史馆馆长王闿运隐居教学长达十余年的石门邓家,有清末被太平军打败的湖北巡抚常大淳墓庐等历史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