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烧饼传统手工技艺

衡阳烧饼传统手工技艺
衡阳烧饼亮相“湘超”衡阳队主场。■李境 摄


据考证,烧饼是汉代班超时从西域传来的。《续汉书》记载说:“灵帝好胡饼。”胡饼就是最早的烧饼,唐代就盛行了。诗人白居易赋诗一首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烧饼传统手工技艺至今仍在衡阳多地均有流传,现主要有衡南宝盖、茅市、相市烧饼和常宁白沙烧饼手工技艺。

经代代相传,衡南烧饼不断研发创新出新的品种,如:诗魔烧饼,以天然茶油掺水和面,进炉烘烤前又淬油水三次,芳香四溢,手一掰,酥皮金黄剔透,薄如蝉翼;内馅或橘皮或芝麻或肉松,溜亮若冰丝,一口咬下,入嘴即化,满口香酥,诗魔洛夫为之题写“诗魔的乡愁”品牌商标。

烧饼制作工艺全是手工,主要有和面、发酵、开皮(擀料)、搓皮(抹油)、出蒂子、包馅、擀饼、撒芝麻、烘焙、出炉十道工序。

白沙烧饼传统手工技艺流传地为常宁市白沙镇,东隔舂陵水与耒阳市相望,西南与桂阳县接壤,为常宁、桂阳、耒阳、永兴4县市边镇重要集镇, 素有常宁东大门之称。

由于水路方便,来白沙镇经商的人很多,白沙镇外出经商的人也多。考虑出行经商的男人路途遥远,在家的白沙女人便会用面粉和糖做成圆饼在木炭灶上烤熟,以便男人路上充饥。男人们吃后觉得色香味俱佳,携带、保存又甚为方便。日久,白沙街形成一种习惯,每次男人出远门都会带上妻子做好的烧饼当干粮。

商业的繁荣,流动人口的增加,给白沙带来了饮食服务业的兴盛,喜欢吃白沙烧饼的人越来越多,鼎盛时白沙两条老街上出售烧饼的店铺达到五六十家,烧饼的种类有芝麻烧饼、花生烧饼、豆沙烧饼。

从揣酵(和面)开始就很讲究,天冷烫手,天热“雪花籽”,不冷不热“老鼠喷沙”。兑碱也要因时而定,飘碱面起泡,反之则粘牙。发酵兑碱后的面会加入少量茶油。内里是白糖酥,外面撒上芝麻,贴入桶烤炉。用800°C火烤15分钟,在烤的过程中,8分钟需调换方向,让其充分烤透。烧饼膨起时用小铁丝打眼,不让其膨胀。然后再用小火烘烤,直至两面金黄即可。白沙烧饼的风味独特,其色香味均不同于其他面点,外形饱满美观,色泽金黄,入口酥松。现在,白沙镇还有烧饼作坊30多个,一直沿袭传统烧饼制作工艺。制作技艺以师徒间口口相传为主,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衡阳烧饼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单位有衡南县文化遗产事务中心和常宁市非遗保护中心,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爱清。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