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希龙
从衡阳市区出发,经衡邵高速、京港澳高速,从新塘互通驶出后左转约500米,记者来到了位于衡东县的欧阳海烈士纪念馆。
沿着人工打造的木廊曲折向上,树影婆娑的院落映入眼帘,两棵紧挨的松树撑起一片绿荫,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英雄长眠的土地。
纪念馆规模不大,却处处透着庄严肃穆。左边是欧阳海烈士纪念馆,右边矗立着一座巨大的欧阳海烈士纪念碑。碑身雕塑栩栩如生:一匹受惊的军马高高跃起,欧阳海单膝跪地,眼神坚毅,以右脚为支点,正奋力将军马推向远方。通过此举,欧阳海这座雕塑定格了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让参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据悉,欧阳海烈士纪念馆的背后故事要追溯到1963年11月18日清晨,部队在一次野营行军途中,欧阳海烈士为抢救282次旅客列车,奋力推出窜到铁轨上的军马而英勇献身,年仅23岁。为了纪念这位为人民牺牲的共产主义战士,1967年,经广州军区批准,中共衡东县委、衡东县人民政府在欧阳海烈士牺牲的地方修建了纪念馆和纪念碑。
纪念碑下方,铁路蜿蜒穿过,不时有列车呼啸而过。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不远处原有一座桥梁就是欧阳海牺牲的地方,近期刚刚拆除,现在依稀可以看到铁路两边架空的大理石桥墩。
欧阳海烈士纪念馆通过四个展区,全面展现了这位英雄从苦难童年到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历程。1940年,欧阳海出生于湖南桂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自幼饱受苦难,七岁便带着弟弟沿街乞讨。展馆内陈列的讨米棍、破竹篮,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辛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欧阳海一家迎来新生,他积极参加儿童团,为解放军带路剿匪,树立了参军报国的理想。
1959年,欧阳海如愿入伍,在部队中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连续被评为优秀战士,多次立功受奖。展柜中那些泛黄的日记本上,“为了祖国,离别了可爱的故乡!干吧!为了祖国,到处都是家乡!”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展现着一位年轻战士炽热的爱国情怀。在部队期间,他先后三次救出四名落水儿童,被称为“活着的罗盛教”;探家时冲进火海救出六旬老人;把施工用过的旧口罩拆洗后做成衣服,处处体现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1963年11月18日,就在如今纪念馆旁的铁路上,欧阳海在部队野营行军途中,为推开受惊窜上铁轨的军马,奋力推开军马,保障了282次列车全体乘客的安全,自己却壮烈牺牲,年仅23岁。展馆内被列车撞变形的冲锋枪照片,默默诉说着当时的惊险一刻。他牺牲后,被追记一等功,并被授予“爱民模范”荣誉称号,生前所在班被命名为“欧阳海班”。朱德、董必武、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曾为他题词,号召全国军民学习他的共产主义精神。
如今,欧阳海烈士纪念馆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据馆方统计,近年来参观人数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重要节点,前来缅怀学习的社会各界群众络绎不绝。
欧阳海虽已牺牲半个多世纪,但他“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依然通过这座静谧的纪念馆传承不息。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正如欧阳海在日记中写下的:“伟大出于平凡,只有珍惜平凡的人,才有被称为伟大的可能。”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至今仍在激励着每一个到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