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会议室里常举办路演和技术对接会,还能通过线上平台联结祁东企业。湖南大学“妙手智创”AI数据平台项目就是受益者,入驻时该团队只有几个人和一份简单的商业计划书。“孵化器不仅给我们提供免费工位,还牵线湖南大学教授当顾问,半年就完成了6项知识产权申请,目前正帮我们对接30万元的股权投资。”项目负责人陈娅静感慨道,要是没有这些支持,团队很难这么快迈出第一步。

孵化器的“搭桥”能力,可帮项目快速对接资源。RopeX创始人陈同顺说,没入驻前想联系高校实验室难如登天,“现在已有3所高校用我们的机器人做实验,2026年就能小批量生产。”这款在阿联酋完成实验的软体机器人,能通过模块组合实现15个方向精准动作,像手指般灵活弯曲旋转,未来计划和祁东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为生产线做更灵活的零件装配。

医双金眼则尝到“政策+市场”对接的甜头。“我们之前自己跑专利,得花大半年时间,孵化器帮我们对接了专业机构,时间缩短了40%。”项目负责人杨程亮指着货架上的丹参护眼润目膏说,目前团队已经申报了20多项知识产权,产品在长沙视力养护门店试用,已帮50多人改善了视力。“未来我们计划在祁东建生产基地和社区眼健康中心,既带动更多当地人就业,又能帮当地人解决视力保健问题。”

跨区域办事难免有各种各样的麻烦,孵化器也有应对的妙方。“政策看不懂,就设‘政策服务专员’一对一讲解;企业遇到技术难关,就通过‘需求清单’模式定向匹配高校资源,我们不搞‘等项目上门’,而是主动帮技术‘找婆家’。”邹启迪介绍说,现在入驻孵化器的项目,都能链接祁东“一主一特”产业:AI数据平台可帮企业做数字化分析,RopeX的柔性技术能服务新能源汽车生产。

“飞地孵化不是把办公室搬到长沙,而是把长沙的创新生态‘嫁接’到祁东。”袁晓斌说,接下来孵化器还要和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共建实验室,推动更多技术在祁东中试、量产。随着更多项目从“创新小苗”长成“产业大树”,这座跨区域“科创桥”正为祁东县乃至衡阳市的县域经济升级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