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工农联合的初心之地

岳北农工会旧址:
追寻工农联合的初心之地
岳北农工会旧址。


展厅一角。


岳北农工会的铜锣。


捷三公祠。


■文/图  王  丹

跨过奔腾的湘江,汽车驶入衡山县白果镇。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是一处静默却曾发出雷霆之声的所在——岳北农工会旧址。

它隐匿在一片寻常民居之间,前身是捷三公祠,门额上“捷三公祠”的匾额历经岁月洗礼,作为原物遗存至今。这座有200多年历史的清代建筑,白墙青瓦,翘角飞檐,显得宁静而肃穆。

踏入旧址祠堂,时光仿佛瞬间倒流。这是一个规整的四合院式建筑,天井洒下明净的光线,照亮了厅堂内古朴的陈设。这里没有过多现代化的装饰,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历史原貌。正厅里,桌椅条凳似乎还带着当年会议的余温;墙壁上,泛黄的资料照片无声地勾勒出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

1923年,刘东轩、谢怀德等革命先驱深入岳北农村,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眼前这看似寻常的祠堂,正是全国第一个工农联合的革命组织——岳北农工会的诞生地与指挥中心。站在这方天地间,仿佛能听到当年农友们在此集会、呐喊,为争取自身权益而发出的铿锵誓言。那一件件朴素的实物,如工会会员使用过的文件箱,斗争中使用过的梭标、大刀,虽已锈迹斑斑,却依然能让人触摸到那个年代炽热的脉搏与不屈的灵魂。

从旧址祠堂步入与之相连的现代展厅,参观的脉络由感性的场景沉浸转入理性的历史叙事。展厅通过丰富的历史照片、文献档案、雕塑绘画以及多媒体技术,系统而详尽地展现了岳北农工会从萌芽、兴起、发展到遭受镇压,其精神最终星火燎原的全过程。

展览的开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当时岳北地区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悲惨境遇。一幅幅真实的历史影像,一组组翔实的数据,将我们带入那个民生凋敝、苦难深重的年代,让人深刻理解革命火种为何必然在此点燃。紧接着,展览的核心部分生动再现了农工会组织农民开展平粜阻禁、减租退押等经济斗争,以及声援工人运动、探索武装自卫的政治实践。重点展出的《岳北农工会宣言》等珍贵文献,字里行间洋溢着觉醒的农民要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和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岳北四烈士”的专题展区。赵炳炎、周德二、廖芳炳、李玉邕四位烈士在农工会遭军阀残酷镇压时英勇就义,他们的事迹通过文字资料呈现,那份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穿越百年时光,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展览的尾声,则阐述了岳北农工会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其作为中国农村最早的工农联合组织之一,为后来的农民运动积累了宝贵经验,其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生动诠释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理。

岳北农工会旧址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持续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吸引着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与市民群众前来参观学习。2024年,该旧址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展现出深厚的红色文化感召力。

据讲解员胡运辉介绍,前来参观的群体涵盖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以及大中学校青年团体,他们常在此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也有不少市民自发前来,重温革命历史,感悟初心使命。在陈列馆内,游客们神情专注,聆听讲解,眼神中流露出对革命先辈的深切敬仰与对历史脉络的求知渴望。

岳北农工会旧址陈列馆,以其独特的“旧址+陈列”模式,成功地将一段波澜壮阔的地方革命史具象化、生动化。它告诉我们,革命的洪流曾如何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下汹涌奔腾,理想的星光曾如何在这座朴素的祠堂里灼灼闪耀。这是一次穿越百年的对话,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