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 境
“十四五”时期,我市以能源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推动保供根基更牢、转型步伐更快、设施体系更全,在电力、天然气、新能源等领域多点突破,用亮眼变化与扎实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2024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达205.6亿千瓦时,居全省前列,较2020年增长31.6亿千瓦时。电力装机规模从2020年262万千瓦攀升至472万千瓦,增长79.8%。国家重点工程“宁电入湘”在衡如期投产,年送电量约400亿千瓦时;湖南省首座重型气电项目-衡东燃气发电1号机组顺利并网发电,未来区域供电能力将跃升至700万千瓦,为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筑牢电力支撑。
煤炭供应始终稳扎稳打,2025年241万吨的生产能力,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稳稳托底。天然气发展更是实现跨越式突破,“新粤浙”国家干线及多条支线相继通气,年输送能力提升至7.5亿立方米。2024年全市天然气消费量达4.64亿立方米,较2020年增长191.8%,预计2025年将超5亿立方米,管输天然气“县县通、全覆盖”的蓝图正加速变为现实,“气化衡阳”工程让清洁能源惠及更多城乡家庭。
绿色转型的步伐越走越疾,清洁能源成为衡阳能源发展的“新主角”。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从2020年1354个激增至2024年2.4万个,2025年将达3.2万个,形成了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的充电网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绿色出行需要。风电场的扇叶迎风转动,光伏板在屋顶、田野间铺展延伸。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43万千瓦、占比57.2%,已超越火电,成为全市第一大电源。其中54.6万千瓦风电、188.4万千瓦光伏发电量已占全市发电总量的30.2%,共同织就了一张绿色电力网。
能源结构在转型中持续优化。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24.07%,煤炭消费比重从49.90%降至44.56%,绿色低碳成为鲜明底色。能耗管控成效显著,2024年衡阳的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了14.1%,超额完成了“十四五”节能时序目标;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至40.7%,低于全省1.6个百分点,较“十三五”末降低10.3个百分点;综合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达57.7%,较“十三五”提高7.12个百分点,以更少能耗支撑了更高质量的发展。
工业领域绿色转型成果丰硕,1家“国家绿色园区”、15家“国家绿色工厂”相继涌现,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下降3.8%,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产业链条。能源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天然气长输管道总长超555公里,较“十三五”增长41%;城乡电网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2025年供电可靠率将达99.962%,用电体验更趋稳定。大唐耒阳、祁东白地市等新型化学储能电站投产,抽水蓄能项目加快推进,储能体系的不断完善让能源供应更具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