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思想在现代科技中“活”起来

王船山纪念馆:
船山思想在现代科技中“活”起来
王船山青铜像。


志愿者为游客递上茶水。


游客参观王船山纪念馆。


讲解员为参观者介绍王船山思想和生平故事。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金明达

在衡阳县船山广场东侧,矗立着一座青灰色外墙、飞檐设计的二层现代建筑——王船山纪念馆。这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文化地标,自2002年开放以来,以4.5米高的王船山青铜像为中心,通过150平方米的布展空间,系统呈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的传奇人生与思想精髓。

步入纪念馆大厅,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陈卓明教授设计的王船山青铜像巍然屹立。王船山兄弟同榜中举的故事尤为传奇:1642年,王船山与长兄王介之赴武昌乡试,双双中举,其《春秋》策论更获考官欧阳霖“经世之才”的批语。

雕像背后,大型LED显示屏与触摸一体机联动,观众轻点屏幕即可观看《船山先生的一生》动画短片,感受这位思想家在明清易代之际“抗清复明”的壮烈与“潜心著述”的坚守。

王船山纪念馆负责人介绍称,自2019年提质改造后,该数字交互系统已累计为超10万人次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

穿过王船山生平陈列序厅,穹顶上的宇宙星辰投影与地面方形地砖构成“天圆地方”的哲学意象。弧形墙面上,山水卷轴展开其跌宕的一生:从雁峰山脚下的王衙坪到岳麓书院的“行社”结社,从南岳方广寺的举兵抗清到湘西草堂的“六经责我开生面”,12组场景雕塑定格了关键历史瞬间。“这组白描工笔画还原了1651年王船山因弹劾权臣王化澄被构陷下狱,幸得农民军领袖营救才免于一死。”讲解员一边指引观众观看《陈言疏》四联画,一边介绍这段经历促使王船山彻底跳出政治漩涡,转而通过学术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

走进第一展区,这里以立体剪影艺术再现了1648年王船山南岳举兵的场景。展柜中陈列的1651年《续梦庵记》手稿显示,流亡期间,王船山以“败叶庐”“观生居”为据点,在瑶民山洞中完成《周易外传》初稿,提出“气者,理之依也”的唯物论观点。1669年自题“观生居”堂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木刻雕版尤为令人震撼。

第二展区则通过数字沙盘还原湘西草堂场景:1675年,57岁的王船山在石船山下筑三间茅屋,从此“闭门著书十载,未尝一日废笔”。展柜中的《噩梦》初刻本显示,他在此提出“公天下”思想,批判封建专制“私天下”的弊端。最引人注目的是1692年他临终前完成的《宋论》手稿。这部50万字的巨著中,他以“因言见心,因迹见道”的方法论,通过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实阐发“仁和体用合一”的儒家天道,被贺麟评价为“集心学与理学之大成”。

如今,王船山纪念馆已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传播窗口。王船山纪念馆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该纪念馆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其中30%为青少年研学团队。同时,馆内“船山文化大讲坛”已举办51期,不少专家学者在此解读的《示子侄》《龙舟会》等家训作品,被中纪委纳入家教家风推广名录。2019年发行的面值1.2元的《古代思想家(二)》王船山纪念邮票引发集邮热潮;2024年衡阳市政协推动设立的“王船山日”,更让这位“东方黑格尔”的思想持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