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衡山清凉寺而歌

大唐诗人杨巨源
为衡山清凉寺而歌

■廖和平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这是大唐诗人杨巨源的《城东早春》。我们从中学时代就背诵它。

杨巨源(755—833),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中唐官员、杰出诗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进士及第。宪宗元和六年(811),出任监察御史、河中节度从事。元和九年(814),随着张弘靖入朝为相,授秘书郎。元和十三年(818),拜太常博士、虞部员外郎,出任凤翔少尹。长庆元年(821),除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年老退休,授河中少尹,食禄终身。

杨巨源工诗,吟咏不辍,竟老而头摇,人言吟诗多所致。常以能诗训后进,与白居易、元稹、张籍、刘禹锡等均有唱和。有《崔娘诗》一绝咏元稹风流韵事,为元采入《莺莺传》。他以律诗见长,尤善七言。司空图将其与刘禹锡并称,谓“刘公梦得、杨公臣源,亦备有胜会。”赵璘称:“巨源在元和中,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功夫颇深。”(《因话录》卷三);衡阳大儒王夫之称其“七言平远深细,是中唐第一高手”(《唐诗评选》卷四)。

“影摇江海路,思结潇湘天。”(唐·杨巨源《别鹤》)与唐代众多诗人一样,杨巨源也深情吟咏衡岳。他至少为巍巍衡岳创作了三首诗。其一为《清凉寺》诗:

凭槛霏微松树烟,陶潜曾用道林钱。

一声寒磬空堂晓,花雨知从第几天。

衡山清凉寺,为唐代高僧邓隐峰始建。邓隐峰禅师,建州邵武市(今福建省建瓯市)人,俗姓邓,人称邓隐峰。幼年狂顽不慧,性格倔强。出家受戒后,云游四方。在马祖门下参学多年,未能见道;后闻南岳石头希迁大开禅席,于是心向往之,服侍石头希迁左右,与其谈经论道。元和十一年(816),自衡山登五台,弘扬洪州宗旨,开辟了洪州宗道场,成为一代高僧。

据《衡山县文物志》记载:清凉寺原址位于衡山县城北,衡山二中旧址。前面是山门,山门左立状元牌坊,右立贞节牌坊,均为唐代建筑。入山门往右有高大的钟楼,悬大钟一口,晨昏敲响,声震全城,为潇湘八景中著名的“烟寺晚钟”。正中大雄宝殿高敞简朴,供佛三尊,殿后有各种附房共计百十来间,寺后有数亩风景林,乌鸦丛集,鸣声不断。寺周古松古樟浓荫密布,白鹭成群,盛夏清凉。

据《(乾隆)衡州府志》卷三之“南岳图”:清凉寺位于衡山县城外北面,南边是文峰书院,西边是巾紫峰,紫峰上有观湘亭,东边是湘江。八百里湘江经过佛教圣地南岳衡山,晚来风急,万物入眠,唯寺内报时的古钟,不时敲出悠扬洪亮的声音。南来北往的旅者在这种钟声中系舟或者远行。

县志记载:“寺当孔道,輶轩停止,行脚投憩,一大丛林也。寺后有古松如虬龙拏云状,老桂茂竹,青寿可荫。”

宋人将衡山清凉寺“烟寺晚钟”列为“潇湘八景”之一。《潇湘八景图》是北宋画家李成、宋迪所作,后来米芾又作《潇湘八景图诗序》,其中《烟寺晚钟图诗》云:“绝顶曾僧未易逢,禅林常被白云封。残钟已罢寥天远,杖锡时过盖紫峰。”从此衡山清凉寺的“烟寺晚钟”名传天下。清凉寺这座寺庙不因传法闻名,却因其钟声而成为一种文学意象,被文人骚客所吟咏。

宋代著名高僧牧溪作《烟寺晚钟》图,被日本列为国宝,现藏于东京白金台富山纪念馆明月轩。画面的大部分为淡墨表现的浓雾,左侧有树木丛生于浓雾之中,树丛深处隐现着山间寺院的房檐。正是这宁静而淡泊的一角房檐,暗示出了作品的主题——“烟寺晚钟”,悠扬的钟声仿佛穿透云烟飘然而至,画面正中一条微弱的光带拨开雾霭,这是黄昏时分的最后一缕光亮。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谭岳生主编的《南岳衡山古今诗词集成》中,还收录有杨巨源的《题云师山房》一诗:

云公兰若深山里,月明松殿微风起。

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省秋潭水。

他利用意象的描绘,通过明月照耀松殿、微风吹起的场景,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通过“试问空门清净心”提问,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山房中,是否存在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门?“莲花不著秋潭水”,则形象地表达了诗的主题,即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地方,内心的宁静和清净不会被外界的纷扰所打扰。

值得一提的是,杨巨源还在《上刘侍中》诗中以“曙华分碣石,秋色入衡阳”句,描绘了清晨霞光与衡阳的秋色交相辉映的美景。

李白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毋庸置疑,杨巨源对衡岳大地的款款深情还不止这些。

今天,我们寻幽探胜,旅游读诗,犹如隔着时空与古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