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古人与土地共生的智慧

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
窥探古人与土地共生的智慧
神农雕像。


东晋出土的粮罂。


现代耕整机。


现代收稻工具。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境

从“神农创耒”开启华夏耕种,到各类农具跨越千年演变,这些农耕文明的印记都藏在哪?耒阳市金阳东路2号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正是触摸这份智慧的重要窗口。这里陈列的展品展示着千年间各类耕作工具的迭代演进,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古人与土地共生的智慧。

作为中国第一座全面展示农耕文化历史及实物的主题博物馆,它有着“天下农耕第一馆”的美誉。该博物馆毗邻耒阳市政府与马阜岭公园,是全框架式三层楼房,总高13.7米、总面积2188平方米,每层700余平方米的展陈空间,系统梳理了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

其中的耕作工具展区,集中收藏了从远古到近代的各类核心耕种器具,品类丰富且年代跨度大,自开馆起便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不少人追溯农耕根源的打卡地。

“让每一件农具都‘开口说话’,讲清它们‘怎么用、为何重要’,是我们的初心。”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馆长唐磊指着展厅入口的导览图介绍,独特的展陈设计,能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先祖耕种的智慧。

步入展厅,气势恢宏的“千耒墙”吸人眼球。数百件形态各异的“耒”字造型与耒耜实物整齐排列——作为农耕文明的起点工具,耒耜由木柄与石/骨刃组成,正是“神农创耒”传说的实物见证。

旁边的“神农创耒泥塑”栩栩如生,神农氏手持耒耜、俯身劳作的场景,将远古先民开启农耕生活的画面生动还原。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由两大核心展区构成:“耒耜之利惠天下‘神农创耒’与农耕文化陈列展”,以及“耒阳历史文物陈列展”。

其中,农耕文化陈列展的“耕作工具专区”,详细呈现从数千件藏品中精选出的各类核心器具。除耒耜外,不同形制的锄与犁(含唐代曲辕犁复制品)并列摆放,展签详细说明犁的曲辕设计如何减少耕作阻力,让耕地方便又高效。

耙、淤船、铁搭、锛也集中展出,比如淤船作为水田清淤工具,体型小巧却能有效清理田间淤泥、提升水田肥力;斧、铲、镢、锸、耖则各有专属展示位,每一件都标注了使用场景,像耖就专门用于耕后碎土平田,是南方水田实现“精耕细作”的关键工具。

这些耕作工具按“春耕、夏长”的农耕时序分布,连展墙颜色都随季节与展品调整,进一步强化游客沉浸感。

“春耕”展区里,汉代犁铧与唐代曲辕犁并列,直观对比不同时代犁具对耕作效率的提升;“夏长”展区搭配耙与耖,完整还原水田从翻耕到平整的作业流程,让人读懂古人顺应农时的智慧。

互动体验区更是人气焦点。游客可在复刻的水田场景中,用简化版的锄与铲体验翻土、除草,切身感受耕作工具的使用逻辑;也能摇动水车把手看水流灌溉,理解耕作工具与灌溉工具的协同作用;推谷、磨粉等趣味项目,还能让小朋友体会“每一粒粮都离不开耕作工具助力”。

“耒阳历史文物陈列展”从另一维度补充农耕故事。耒阳本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农耕石器(与耒耜同源)、商周时期陶器,以及历代农业相关钱币、文书等,印证了耒阳作为农耕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地位。

同时,这些文物也凸显了各类耕作工具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演变,让游客更清晰地看到农耕技术的发展脉络。

开馆至今,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已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成为传承农耕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

“未来我们会持续丰富耕作工具展品、创新展陈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老物件’的价值,让千年耕种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唐磊说。

从神农创耒的耒耜,到现代农业的科技农具,这座博物馆不仅守护着中华农耕文明的记忆,更搭建起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吸引着更多人探寻农耕文明源头,读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