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触摸信仰温度

罗荣桓纪念馆:
跨越时空触摸信仰温度
纪念馆外景。


罗荣桓使用过的物品。


特务连入党宣誓仪式。


驻足参观的游客。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  姗

初秋的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凉意悄然浸透空气。

风拂过连片稻田,沉甸甸的稻穗泛起细碎金浪,裹挟着松脂的淡香扑面而来。

循着这股清冽气息前行,罗荣桓故里景区便静静伫立其间。

作为衡阳的红色地标之一,这里藏着开国元帅的成长足迹,也盛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景区布局恰似一幅铺展的秋日长卷,故居、纪念馆、家风馆、青少年时期革命活动旧址群错落分布,循着时光线索延伸,串联起罗荣桓元帅传奇的一生。

为激活革命文物资源、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罗荣桓纪念馆于2002年应运而生。

80余亩区域内,纪念馆、铜像广场、八一林、浮雕墙相映成趣,阳光穿过松柏枝叶,在身着军装、目光坚毅的罗荣桓铜像上投下斑驳光影,于秋日晴空下更显庄重。

推开纪念馆大门,中国传统庭院式布局透着雅致。这座1200平方米的建筑内,展陈区以“专题+生平”形式分六个部分铺展,宛如一本厚重的革命史书。

序厅的玻璃钢仿铜浮雕上,南湾新大屋、古田会议旧址等地标依次浮现,中间毛主席手写体《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情深意切,浮雕前的元帅站像圆雕挺拔,似从历史深处走来。

“负笈求学出南湾”展区里,泛黄的青岛大学学籍卡片旁,一只磨损的柳条箱格外引人驻足——这是馆内最“有故事”的展品之一。

当年,罗荣桓就是提着这只箱子从南湾村走向青岛求学,箱中装着书籍,更藏着对救国真理的追寻。

正是在青岛接触马克思主义后,他踏上革命路。

“十年征战红军路”展区里,洗得发白的军装、标注红色箭头的长征地图,默默诉说着艰苦岁月。

1927年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中成为最早的连党代表之一、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照片与文物交织,清晰勾勒出罗荣桓从知识分子到军事指挥员的蜕变。

“下活山东‘一盘棋’”展区内,“翻边战术”图解、战时电报等让人驻足,正是凭借这一灵活战术,他在山东敌后战场打开局面,将抗日根据地建成稳固战略基地。

“辽沈平津大决战”展区,以三个单元展现抗战胜利后,罗荣桓奉命率山东主力部队进军东北的历程:他贯彻中央战略方针,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推行土改;推广“诉苦”教育、开展新式练兵提升部队战斗力;参与组织辽沈、平津战役,组建二线兵团、统筹后勤支前,为决战胜利筑牢根基。

“勇担责任建功勋”展区则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虽重病在身,仍勇挑检察总长、总政治部主任重任,为人民检察事业奠基,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奉献力量。

走到“崇高风范励后人”展区,临终遗言“永远跟党走”的文字让不少游客驻足沉思。

展厅里,他生前用过的衣柜、办公桌、笔墨砚台朴素无华,印证着“严于律己、毫无私利”的品格。

尾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八个字,将敬意推向深处——这位从衡阳走出的元帅,用一生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谛。

如今的纪念馆早已不是静态文物陈列地。声光电技术让历史场景“复活”,沉浸式党史音乐课程吸引年轻人参与;重要纪念日里,“过一次党团日、听一堂传统教育课”的活动,让红色记忆更有温度。

据介绍,纪念馆年均接待量达50万人次,学生、党政干部、部队官兵、普通游客络绎不绝,秋日里常可见一家三代同游的身影,老人忆往昔、孩子记故事,红色基因在传承中延续。

更令人欣喜的是,纪念馆还与周边田园综合体、研学基地联动,打造“红色+绿色”发展模式。游客看完展览,可去生态农庄采摘秋日果蔬、住特色民宿,临走时带一份“元帅故里”品牌农特产品。这一模式不仅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更给当地村民带来增收机会。

风吹稻浪香,故居承初心。南湾村的稻田与纪念馆静立相守,共同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