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和平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唐末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梁开国皇帝朱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第八名进士。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jūn)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天复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不幸罹患疾病,旬日而卒。
杜荀鹤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等。
那是唐末的一个秋冬时节,杜荀鹤开启了他的湖湘诗意旅行。一路上,他创作了不少反映在湖湘活动的作品,如《将游湘湖有作》:
一家相别意,不得不潸然。
远作南方客,初登上水船。
岳钟思冷梦,湘月少残篇。
便有归来计,风波亦隔年。
此诗如一幅水墨羁旅图:泪眼别亲的浓墨、孤舟逆流的淡皴、月下残稿的留白,最终在风波隔年的苍茫中归于无声。杜荀鹤以诗证明:乱世中最深的漂泊,是精神永远在归途。
在杜荀鹤的诗歌中,“衡阳雁”的意象多次出现。如在长沙到衡阳途中,他泛舟湘江,“一夜塞鸿来不住”,激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不由得吟起《湘江秋夕》来:
三湘月色三湘水,浸骨寒光似练铺。
一夜塞鸿来不住,故乡书信半年无。
描述了湘江秋夜的景色:一轮明月洒在湘江上,整个湘江都散发出冷冽的寒光;这种寒冷的月光洒满心灵,深深地植入骨髓中。
“一夜塞鸿来不住,故乡书信半年无”,夜晚鸿雁满天飞翔,彼此呼叫的声音不断,仿佛是在告诉他,已经有半年没有收到家乡的消息了。
又如,他在《冬末同友人泛潇湘》诗中云: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勾勒出诗人与友人在腊月寒冬泛舟江上的景象。这里,杜荀鹤以潇湘为背景,点明了时间、地点,又巧妙地表达了内心的情感。一个“吟”字,揭示了内心的雅兴与浪漫。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当时民风淳朴,湘江沿岸以捕鱼为业的渔船不少,河水煮鱼,味更鲜美。尤值大雪纷飞,踏雪沽来美酒,品鱼饮酒,对雪吟诗,是一幅多么有韵味的民俗风情画面。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深夜里,凄厉的猿声传遍岳麓山,大雁知道春天将要来临,纷纷离开衡阳,飞回北方。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采撷江山美景,把这些景色写成新诗,带到京城去的美好愿望。
杜荀鹤这首诗,既道尽了湖湘大好自然风光和诗风盛行的景象,又表达了一种超脱世外、纵情山水的闲情雅致。
他终于来到千古雁城,怀着美丽的心情登上石鼓山。士人李宽曾在石鼓山结庐读书,刺史吕温尝访之,题名为“寻真观”,有《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诗,是为石鼓书院的雏形。公元805年,一代文宗韩愈路过衡阳时,留下《合江亭》二百字长诗,有“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眺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的千古名句。
杜荀鹤作《访道者不遇》诗云:
寂寂白云门,寻真不遇真。
只应松上鹤,便是洞中人。
药圃花香异,沙泉鹿迹新。
题诗留姓字,他日此相亲。
诗中的“白云”“松鹤”“药圃”“洞天”,均属典型道教意象,将寻真观塑造成人间仙境。杜荀鹤以寻访道观而“不遇真”为主线,通过空寂景色的铺陈与隐逸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传递出对超脱境界的向往与人生际遇的怅惘。
杜荀鹤不但遍访衡阳名士,而且爱茶如命,善于从品茶中享受平凡的人生乐趣,从清苦的茶汤中品味出隽永的情调。如其《题衡阳隐士山居》诗云: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松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似君家。
杜荀鹤笔下的衡阳隐士,不问世事纷扰,如同闲云野鹤,想睡就睡,想什么时候出行就出行,想安神可以喝松枝酿造的腊酒,想写诗可以先烹煮一道上好的云雾香茶,隐士山居的闲情逸趣令人钦羡。想来那些富贵之人即便拥有再多的金钱,最终也会白发苍苍老去;又怎能比得上这位隐士的逍遥自在呢?
“放鹤”指宋代林逋隐居养鹤典故;“三岛”指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杜荀鹤借典故彰显衡阳隐士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的志趣。
杜荀鹤漫步南岳衡山,谒岳庙,登祝融峰,走进过多处寺观,在东林寺、西林寺中与高僧品茗阔论。东林寺位于南岳庙之后青岑峰下(据《南岳总胜集》和光绪《南岳志》记载:“青岑峰,在岳庙后,峰下原有西林、东林两寺,现已废。”)杜荀鹤有《宿东林寺题愿公院》:
古寺沈沈僧未眠,支颐将客说闲缘。
一溪月色非尘世,满洞松声似雨天。
檐底水涵抄律烛,窗间风引煮茶烟。
无由住得吟相伴,心系青云十五年。
全诗表达了杜荀鹤在东林寺住宿时,与愿公和尚交谈的闲适心境,以及对青云之志的向往和留恋。在东林寺之夜,杜荀鹤与愿公煮茶论禅,风从窗户进来,茶烟在风中袅袅飘散。“檐底水涵抄律烛,窗间风引煮茶烟”,他对这杯茶一往情深,在品茶过程中品出了道心文趣,品出了人生的诗意和哲理。
在衡期间,杜荀鹤与衡州牧结下了深情厚谊,以至于离开时非常不舍,作《别衡州牧》诗:
朝别使君门,暮投江上村。
从来无旧分,临去望何恩。
行计自不定,此心谁与论。
秋猿叫寒月,只欲断人魂。
他离开使君的府第,傍晚来到江边的村庄投宿,充满离别的悲伤和无奈。他曾与使君情谊深厚,但是在离开时,却感到无法割舍。动荡时局中,他对自己未来的行程和前途充满不确定,内心的苦闷只能由自己感受,别人无法理解。秋天的猿叫和寒冷的月亮象征了离别的苦楚,那是很折磨人的。
离开衡岳之地后,他主动当起了衡山的代言人,曾作《乱后送友人归湘中》:
家枕三湘岸,门前即钓矶。
渔竿壮岁别,鹤发乱时归。
岳静无猿叫,江春有燕飞。
平生书剑在,莫便学忘机。
“家枕三湘岸,门前即钓矶”,强化家园与江湖的空间叠合,为归隐预设永恒场景,反衬后文人生动荡。“渔竿壮岁别,鹤发乱时归”,壮岁与鹤发的生命对比,别与归的行为逆转,揭露时代对个体的碾压。
“岳静无猿叫”,以“无声”写静(衡山本多猿,陶渊明《搜神后记》载衡山猿通仙),切断愁苦,听觉关联;“江春有燕飞”:以“有燕”激活视觉生机,暗引《诗经》“燕燕于飞”的安宁意象。
“平生书剑在,莫便学忘机”,书剑:典出《史记》“读书击剑”,喻文武之才未弃;忘机:源《列子》“鸥鹭忘机”,指泯灭济世之心。表面劝友人莫彻底归隐,实则自我宽慰——在“仕隐两难”中保留精神火种。
杜荀鹤认定杜甫墓就在湖南耒阳。
他曾路过李白的墓地,用诗歌向偶像致敬,诗中就为杜甫墓定调。他作《经青山吊李翰林》云: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李翰林即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
大意是:先生为什么要离开我们?你举大旗的诗坛,可谓是日新月异;先生在青山明月里走去,也从青山明月里走来,你的那些诗篇如青山一样常在,不愧是千古第一人;虽然天地不公,不给先生留下骨身,可是骨身带不走英名,您永远是最伟大的诗人。再次肯定了李白在文学上的成就。
尾联笔锋一转,重点肯定了杜甫的文学成就。在杜荀鹤的心目中,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谁能去到湖南耒阳将杜甫的墓移来青山,让两位伟人相伴,可以在一起继续写诗?
杜荀鹤还在《哭陈陶》诗中写道:
耒阳山下伤工部,采石江边吊翰林。
两地荒坟各三尺,却成开解哭君心。
杜甫在耒阳的墓葬在耒阳市一中内,墓封土为圆形,基砌麻石,正面麻石镌刻有:“唐工部杜公之墓”,上款署“景定癸亥夏孟”(南宋理宗景定四年四月,1263年4月),下署“县令王禾立石”。这块碑是全国八座杜甫墓中,年代最久远的碑刻。
杜甫的墓究竟在何处?其实从杜荀鹤这两首诗就可以认定,杜甫墓就在耒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