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田尾豆油传统生产技艺

常宁田尾豆油传统生产技艺
常宁田尾豆油传统生产技艺:选豆。



常宁田尾豆油是一种古老的调味品,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经雷氏家族传人一代一代实践,制作技艺越发娴熟,口味越发独特。

在制作工艺上,先要选用本地出产的拖泥豆,因为只有本地出产的拖泥豆,熬出的豆油才色香味俱佳。去杂,即用清水冲洗,去掉拖泥豆中的尘土、泥巴、杂质。接着便是煮豆:用水煮豆约二十分钟,至五成熟,豆里进水分,豆皮鼓起。再是蒸豆,就是把煮好的豆装筐滤水,放进大木甑里蒸,大火蒸约1小时。用竹匾盛好冷却、晾干,这在制豆油的过程中叫收汗。把收了汗的拖泥豆上架进房,在封闭的房间内任其发霉。常温下豆子上会生出菌丝,如果是冬天,则要往霉房加温,待三天后,上下架换动,10—12天完成发酵。这时便可拿出来分粒,用清水洗净,再晾干,放进竹子编的寸子里再自然发酵24小时。到这个时候,豆子已经有酱香了。把豆子从寸子里播到大木桶里,再自然发酵24小时,放进过滤池中用开水泡30分钟,过滤出来的水直接熬制,其中大火4个小时、文火8个小时,便可制成我们所需要的豆油。生产中需要用到大簸箕、大中小木桶、大木甑、竹席、竹筐、木架、寸子、长柄铁勺、长柄铁铲、过滤池、大铁锅、土灶、煤炭等制作工具。

有关常宁田尾豆油,在田尾黄岐村雷氏族谱中有过记载,说是雷氏的第十代先祖,本为民间中医,因其医术精湛,被誉为神医。有一个御厨得了一个怪病,幸得雷氏十世祖的偏方治好。御厨为报答其治病之恩,便将当时皇家一种制酱秘方送之。雷氏十世祖得此方后,便自制家用,代代相传。到了清代,雷家医术渐渐失传,但制酱的技艺却一直保留。为谋生计,便制酱外售。适逢有一年连续三个月下雨,造成市面上无盐可售,眼看整锅的酱油即将坏掉,雷家人急得团团转,情急之下,他们将酱油倒入锅中,用火熬制防其变坏,谁知每次用火熬酱,都香飘好远,乡亲们闻香而至,连说好香,纷纷尝之,觉得比以前制作的酱油要好吃得多,于是争相购买。雷家人得此经验,并结合祖上所传制酱秘方,不再往酱油中加盐,改成熬制豆油,田尾豆油也由此而来。

常宁田尾豆油原料只用上等拖泥豆,属纯天然绿色食品,无任何添加剂,营养价值高。35%—40%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肉类,有丰富的铁、维生素、磷、硒等微量元素,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

项目保护单位为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雷成云。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