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实绩助推衡阳高质量发展

激发新动能 构筑新优势
用实干实绩助推衡阳高质量发展

■周  俊

“十五五”启航之际,水口山经开区将大力实施“产业赋能、生态引领、全域融合”战略,坚持产业攻坚、创新驱动、服务提升与绿色安全,激发强劲新动能,构筑硬核新优势,深入践行“制造立市、文旅兴城”,为衡阳加快建设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一、聚力产业攻坚,筑牢集群发展基本盘。坚持以链式思维优化布局,以精准招商注入新动能,以原地倍增挖掘内生潜力,持续提升产业集群能级。坚持链式集聚,构建产业新生态。紧扣“一主一特”产业定位,深入实施“强链延链补链”行动,加快化工、硫酸产业链下游延伸,重点推动铜产业链“短链延伸”和纺织服饰产业链“弱链增强”,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构建“龙头引领、梯队协同”的产业生态。突出精准招商,培育增长新引擎。依托“链主企业引领、关联企业协同”的招商机制,面向化工、铜压延下游及纺织行业头部企业开展常态化高效招商,积极引进世界500强等高能级项目,加快建设竞争力强、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聚焦原地倍增,激活增长新动能。深入推进产业链赋能与技术升级,全力推动高诺铜业、金翼有色、谷道新材料、仓茂特玻璃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五矿铜业通过挖潜改造实现年产值突破150亿元。

二、驱动创新升级,锻造经济增长强引擎。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引领园区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企业与中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校深入合作,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循环化改造,完善“吃干榨净”、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持续提升“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品牌影响力。加速产业创新转型。大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重点推进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轻工纺织等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深化创新融合赋能。坚持以企业实力支撑科技创新,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高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全面推动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提升服务效能,构筑近悦远来引力场。持续深化“136”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奋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常宁营商环境品牌。优化政务服务。全面推进“联企服务专员”制度,为园区项目配备“项目监察官”与“项目警官”,对企业从入园到全生命周期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实行清单化、全流程管理。强化要素支撑。积极争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研发平台建设等相关奖励政策,确保应奖尽奖、应享尽享,全面提升区域政策吸引力和竞争力。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构建“政府+银行+企业+保险”信贷风险共担机制,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化监督效能。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行政效能监察核心内容,规范涉企收费、处罚、奖励及监督问责机制,持续推动企业降本减负。

四、坚守安全底线,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夯实园区可持续发展基础。严格环境准入。牢固树立“绿色招商”理念,将招商选资与企业环保绩效紧密挂钩,严格项目环保准入管理。推动循环改造。聚焦集群化、循环化方向补链强链,深入推进企业技术升级,构建“废弃资源—回收—再生—精深加工”循环产业链,全力打造国家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引领区和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先导区。强化节能降碳。持续推进生态治理与修复,协同推动减污降碳,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大力实施节能降耗减排,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作者系常宁市委副书记、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