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精度的产业变革

雁城新“衡”量:
一场关于精度的产业变革
观展人潮涌动、络绎不绝。


国家电网展位人气爆棚。


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撬动精度产业变革。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小山  通讯员  金羽泽  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路华  罗茂盟

2025年11月,衡阳迎来一场关乎国家工业精度的盛会——第二届中国计量仪器装备展。1.5万平方米的展区内,233家参展单位汇聚于此,从纳米级传感器到智能衡器系统,从工业计量解决方案到民生计量创新应用,展现了中国计量产业的最新脉动。

这场展会落地衡阳,并非偶然。作为老工业基地,衡阳曾见证过“小上海”的辉煌,也经历过转型的阵痛。而今,它以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为支点,试图撬动一场以“精度”为核心的产业变革。


战略觉醒:计量从“幕后”走向“台前”


“只有测得出,才能造得出;只有测得准,才能造得精。”中国计量协会理事长吴方迪旗帜鲜明的一句话,揭示了现代工业竞争的逻辑。在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的规划者看来,计量不再是制造业的“辅助工序”,而是定义产业高度的核心能力。

这一认知正转化为国家行动。2024年以来,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被纳入湖南省第十三条重点产业链,并获得国家层面专项政策支持。其目标直指计量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旨在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战略的必要性:2024年,中国智能衡器计量集成服务产业规模已达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在这个高速增长的蓝海中,衡阳选择了以产业生态构建者的角色入局。


衡阳实践:老工业基地的“换道超车”


衡阳的产业基因中,始终镌刻着“制造”二字。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从深海钻探到特高压输变电,这座城市的技术烙印从未褪色。然而,面对新一轮产业竞争,衡阳需要找到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

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的规划,展现了一种差异化竞争思维。园区采用“一区两基地”布局:核心区位于石鼓区,规划面积8800亩;船山时间谷基地和衡山科学城基地则分别聚焦时间计量与科技研发。这种空间布局,既考虑了产业协同,也兼顾了存量资源盘活——首开区的220亩土地,正是由天雁机械老厂区改造而来。

产业选择上,衡阳瞄准了“测量、计量、检验、检测”四大领域。这些领域与本地现有的输变电装备、盐卤化工、核技术应用等产业形成天然协同。


生态构建:“雨林式”产业群的生成逻辑


近日,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董事长旷诗秦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解释“雨林式”产业群的生成逻辑。

首先,在精准招商与链条构建上,聚焦“计量、测量、检验、检测”四大领域,紧盯招商引资“三张清单”,追求产业协同的精准布局。截至2025年11月,园区已签约企业36家,包括广电计量、威胜信息等16家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更关键的是,通过引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构建了“科研—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体系。

其次,在制度创新与服务升级上。园区尝试“国省市三级专班+公司实体化运作”模式,既不设传统管委会,又保留市属国企的资源配置能力。政策层面推行“免申即享”“奖补资金先行垫付”“安商稳商圆桌会”等机制,助力企业安心扎根谋发展。

再次,在人才培育与产业融合上,面对精密仪器行业对高端人才的渴求,园区与南华大学合作开设计量微专业,与海克斯康共建国家级计量人才实训基地。这种“在地化”人才培养模式,试图破解内陆城市的人才瓶颈。


精度未来:内陆城市的转型新路


第二届计量仪器装备展期间,同步举办的“全国产业计量融合创新发展会议”设立了8个专业分会场,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这些专业研讨不仅拓展了计量技术的应用前景,更为衡阳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馆内,衡阳本土企业展示的高精度传感器引得客商驻足;论坛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热议计量创新。这些生动场景,正是衡阳产业转型的缩影。

专家分析认为,衡阳的探索,为内陆城市产业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聚焦细分领域构建优势,在计量这样的专业赛道上深耕不辍;盘活存量资源,让老工业基地的厂房设施和技术积淀焕发新生;构建产业生态,通过“链主企业+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前行之路仍面临挑战。计量仪器国产化率有待提升,高端人才储备尚显不足,这些都是需要持续破解的课题。但衡阳的选择展现了一种可能——内陆城市通过精准定位、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同样能够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从老工业基地的转型阵痛,到计量产业的新生崛起,衡阳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业基因。这座自古与“衡”字结缘的城市,如今正用产业发展的新实践,为“衡”字注入精度与质量的时代内涵。

计量强基,产业融合。衡阳的实践,不仅关乎一个产业园的发展,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迈进的时代进程。在这场以精度为尺的产业变革中,衡阳的每一步探索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