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岳冠南斗 祝融薄青天

岭南大诗人区大相:
衡岳冠南斗 祝融薄青天

■廖和平

区大相(1549—1616),字用孺,号海目,广东佛山市高明区阮埇村人。区大相在明万历元年(1573)与胞兄区大枢同时中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又与胞弟区大伦同时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后被授翰林院庶吉土、检讨,参修国史、玉牒,升赞善,转左春坊左中允、知制诰、起居注、经筵侍讲等。万历三十三年(1605),出任南京太仆寺丞,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因患“痹疾”返回广州,直至病逝。

区大相为文有奇气,援笔数千言,是明代岭南诗坛影响巨大的诗人。著述有《区太史诗集》《区太史文集》等。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五月,他奉命出使准藩,经过了包括今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等地。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二月从广州返京,又经过江西、湖北、河南、河北、京城等地,这次万里遐征“得诗近三百篇、赋一、记二”。他又在《后使集小叙》中说,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奉命出使周藩,经过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地,把所见所闻的沿途风景、风土人情、民间疾苦写入了诗章。

在区大相的诗文中,南岳衡山和雁城衡阳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和意象,他反复行走、观摩、亲近和吟咏。

从衡山县城至南岳古镇,一路上绵延数十里的夹道古松引人入胜,他当即写下《出衡山县行数十里古松道中至山下作》:

未登衡岳寺,先看衡岳松。

清阴夹道植,翠色百里封。

左右分偃盖,前后引扶筇。

天清下鸾鹤,风至舞虬龙。

俯瞰千寻壑,直上万仞峰。

穹标倚霞岭,逸韵答石淙。

凉荫苍苔石,香袭丹桂丛。

我来值穷秋,凄凄霜露浓。

既钦凌寒节,复惬幽赏悰。

时见松下人,采芝挈紫茸。

思愿从之游,耸身青云中。

何时炼金液,于此驾轻鸿。

行走在南岳山中,他完全被这里的景象折服了,不由得诗兴大发,一口气就写下5首《游南岳》五言诗,其一为:

南州盛火德,衡岳应朱爵。

拔地势嵯峨,摩天气回薄。

五岭耸近峙,九江沦巨壑。

秩祀崇百王,典礼光述作。

在昔有虞世,巡狩穷蛮落。

夏后体明德,玉字亦参错。

不知何代王,柴望阻灊霍。

南风岂不竞,皇德讵能博。

辇路鞠榛莽,云衢成寂寞。

缅惟赤帝居,降神谅有托。

宁止宅仙灵,岂但富鸾鹤。

往哲夙所钦,胜游追前诺。

幽探岣嵝碑,广张洞庭乐。

去矣逝鸿冥,讵云屈龙蠖。

这首诗描绘了南岳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他以磅礴的气势,将南岳的地理特征、祭祀礼仪、历史传说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展现了南岳独特的魅力。

《游南岳》其二:

千峰上云气,云气日驰骛。

漠漠生岩林,霏霏网窗户。

忽飘如散绵,倏聚若团絮。

聚散少定踪,昏晓有常度。

须臾变岩壑,俄顷殊苍素。

四时但积阴,终日兴霪雾。

霪雾少开霁,积阴多寒冱。

清明实阳德,离照岂恒虑。

侧闻夏秋交,旱熯伤农扈。

泰岱虽肤寸,终朝成甘澍。

愿一见祝融,陈言问其故。

这首诗描绘了云气在山岳间变幻莫测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神秘与壮丽。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云气的聚散、颜色的变化以及对季节和气候的影响生动地展现出来。

《游南岳》其三:

祝融何迢遥,迢遥抗华岱。

盘薄尽南荒,孤高出云外。

远眺极日出,近属穷江介。

窟宅多仙灵,简函发幽昧。

往者四五人,开云艺松桧。

久欲往从之,共释樊笼累。

斯人不我顾,此意谁与会。

买山事非达,专壑情则泰。

会当命轻鸿,乘云巢紫盖。

他以神话中的火神祝融与泰山相比较,展现出南岳的高远与神秘,描绘了南岳在南方荒野中独树一帜,高耸入云的壮丽景象。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鸿雁一样,自由地翱翔于天空之中,栖息在南岳的紫盖峰上。表达了他对南岳衡山的无限向往与探索之情。

《游南岳》其四:

弱龄访名山,久怀南岳游。

于心有夙好,宁惮道阻修。

嘉惠在行役,兼得历深幽。

远从荆郢国,来涉潇湘流。

阳台雨初霁,祝融云亦收。

丹宫丽白日,碧树悬清秋。

登高览大荒,四顾尽九州。

回首叫虞帝,浩荡苍梧愁。

箫韶久不作,凤鸟鸣相求。

我欲跨此鸟,东访蓬莱丘。

惜哉时未遇,敛策独夷犹。

这首诗描绘了他年轻时向往名山大川,尤其是南岳,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旅途艰辛的不惧。他庆幸能在荆郢国出发,穿越潇湘流域,历经风雨,最终到达南岳,欣赏到这里的壮丽景色。

《游南岳》其五

南岳有凤凰,托身青云端。

音声中律吕,文彩照天门。

我行与之遇,徘徊且高骞。

问凤何所适,将举向西昆。

问凤何所欲,饥食帝东园。

自惟耿介性,安能顾丘樊。

伟哉凤皇志,待时而奋翻。

这首诗通过对凤凰形象的描绘,寓含了他对高尚品格、自由精神以及对理想追求的向往,展现了他对于自然与人生的独特见解。

即使是下雨,他的游兴也丝毫未受影响,甚至更为这雨后祝融峰难得一见的云海景致而欢欣。他的《雨后登祝融峰》一诗,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神秘力量的感悟:

衡岳冠南斗,祝融薄青天。

白云蒙其上,往往限飞仙。

属兹新霁候,澄景吐鲜妍。

既欣历览便,复忘登陟艰。

向下见群岫,凝云如积绵。

苍茫一气中,安辨陌与阡。

大壑趋洞庭,馀霞映湘川。

昔闻有灵閟,积霭常弥年。

岂伊神理感,而能破重玄。

将发紫庭秘,即此晤真诠。

可以说,区大相是南岳衡山的知音,他和这座大山开启了真正的灵魂对话:一次次精神的洗礼,一次次文化的巡礼,一次次灵魂的唤醒。

“衡阳自是无来雁,纵有乡书何处传?”“衡阳雁”这个意象也反复出现在区大相的诗文中,如《九日同何梁二公登雁峰寺》:

羁旅苦无悰,良辰忽以至。

临水叹将归,登高询故事。

共有龙山兴,载酒雁峰寺。

地暖气初肃,风紧叶欲脆。

久知瘴疠清,未觉风土异。

燕去诚知节,雁回有何意?

欲穷万里目,几席屡迁次。

烟霞荡远空,丝竹激悲吹。

菊蕊未堪餐,橘香薰欲醉。

汉臣荣佩萸,楚客思葺芰。

枫岸君滞宦,衡门我栖志。

忽聆岐路言,临觞发悲慨。

如《渡湘川》:

湘南有归客,日暮渡湘川。

征路尚馀几,乡心犹渺然。

佳期芳杜外,远思绿江前。

为问衡阳雁,苍梧何处边?

如《湘中杂咏》之一:

江岸枫林日自波,

离居偏在海云多。

不知何处传书雁,

独自衡阳不肯过。

如《湘中杂咏》之二:

江上相逢思渺然,

归期犹滞楚云边。

衡阳自是无来雁,

纵有乡书何处传?

如《送张仆卿还桂林》:

还朝能几日,去国逼残年。

别路春前酒,离亭雪后天。

衡阳随去雁,湘浦问归船。

未是投闲日,东山卧莫坚。

爱一座城,恋一座山,圆一个梦。区大相这位率性的岭南大才子,就这样不断用诗歌来表达他对衡岳绵绵不绝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