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衡阳祖师爷,黄庭坚都为他写诗!

被遗忘的衡阳祖师爷,黄庭坚都为他写诗!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凯  图/曾  卉

衡阳人只知道彭玉麟喜爱画梅,却不知道,衡阳还曾经有过一位画梅的祖师爷。当宋代宫廷的画师们还在精描细画“官梅”时,这位住在衡阳南郊花光寺的和尚,仅用一抹水墨,竟掀起中国艺术史上最清雅的风暴,缔造了一个新的流派——墨梅!

他就是释仲仁,字超然,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宋神宗年间渡淮涉湘,到南岳衡山入马祖庵修炼二十年。元祐年间移居衡州潇湘门外的华光寺任长老,后又迁往衡州南郊的花光寺,终老于梅林之中。他是一位爱梅成痴的出家人,人们更爱叫他“华光长老”“花光和尚”。


水墨革命:月影窗前的顿悟


北宋元祐年间,衡州花光寺的寒夜。月光将虬曲梅枝的影子投在纸窗上,如同天然的水墨画卷。这一眼,改写了中国画梅史。

厌倦了宫廷“官梅”的富丽工巧,仲仁以笔蘸墨,在纸上晕染开疏影横斜。没有色彩,只有墨分五色;不求形似,只求梅魂傲骨。一句“淡墨妙,不受胶粉残”,道尽他对艺术本真的追求。

当他的《华光梅谱》问世,中国第一部画梅技法专著横空出世。明代《松斋梅谱》直言:“墨梅自华光始!”


顶流朋友圈:苏轼、黄庭坚都是他的粉


这位画僧的魅力有多大?北宋文坛半壁江山,都曾是他的“迷弟”!

1096年末,秦观因新旧党争,被削去官职流放郴州。途经衡阳,专程前往花光寺拜访仲仁,可惜仲仁外出,于是,秦观留下一纸《与花光寺求墨梅书》:“仆方此忧患,无以自娱,愿师为我作两枝见寄,令我展玩,洗去烦恼。幸甚。”

1104年,黄庭坚贬谪途经衡州,寻至花光寺。仲仁取出泛黄诗稿——竟是苏轼、秦观亲笔!两位文豪已逝,故人笔墨犹存。二人对坐长叹、泪落沾襟。他俩在花光寺中谈经论道,回雁峰上题诗作画,这段“逆境中的艺术知己”传奇,成为宋画史最动人的注脚。


千年墨香:从花光寺到艺术巅峰


仲仁终老于衡阳南郊梅林,而他种下的水墨基因,在两百年后结出惊世果实——那个“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正是踏着《华光梅谱》的墨痕,将墨梅推上艺术之巅!

今日的营盘山公园(古花光寺所在地),虽无古寺,但寒梅傲立,你仍然可以看到黄庭坚、释仲仁在那里倾心交谈。

虽然我们已无缘看到仲仁的墨梅图,却能在黄庭坚的诗行间,呼吸花光寺的千年墨香。

一起来欣赏黄庭坚为花光和尚题写的诗词——


题赠花光老人


花光寺下对云沙,欲把轻舟小钓车。

更看道人风雨笔,乱峰深处是吾家。

题花光长老为曾公袞作水边梅

梅蕊触人意,冒寒开雪花。

遥怜水风晚,片片点汀沙。


花光仲仁出秦苏诗卷思二国士不可复见开卷绝


梦蝶真人貌黄槁,篱落逢花须醉倒。

雅闻花光能画梅,更乞一枝洗烦恼。

扶持爱梅说道理,自许牛头参已早。

长眠橘洲风雨寒,今日梅开向谁好。

何况东坡成古丘,不复龙蛇看挥扫。

我向湖南更岭南,系船来近花光老。

叹息斯人不可见,喜我未学霜前草。

写尽南枝与北枝,更作千峰倚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