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佳
在乡村振兴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就业,不仅是缓解就业市场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填补基层人才缺口、推动国家战略落地的重要举措。然而,当下一些地区就业领域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较为匮乏,而高校部分传统专业毕业生却面临就业困境,人才供给与区域发展需求的错配问题亟待解决。要实现大学生从“能就业”到“好就业”“就好业”的转变,构建系统性的能力提升体系十分必要。
高校教育改革:构建适配基层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需实现教育供给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匹配,深入剖析基层发展需求,增添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现代农业等学科方向,优化专业设置,保障人才培养与基层发展同步。在培养模式创新上,推行“订单式培养”,把基层职业能力训练融入课程体系,如北京市推行“青年实干家计划”,安排在校硕博研究生到基层各领域兼职,参与基层治理、助力地方发展。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基层实习基地,开展沉浸式社会实践,如成都大学生借助“返家乡”项目参与村务管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这些举措可促使高校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能力锻造”转变,有效缩短毕业生的基层适应期。
政策协同赋能:构建“下得去、留得住”的支持生态。政策支持是破除基层就业障碍、吸引大学生投身基层的重要举措。政府要在服务保障、成长通道构建等方面不断努力。国家宏观政策层面,要统筹推进“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等项目,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地方政府同样要积极创新政策。此外,还要完善学费代偿、公务员定向招录、职称评审倾斜等长效激励机制,让他们安心在基层工作,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学生自我超越:在基层熔炉中锤炼真实才干。能力提升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主体的自觉实践。在实践方面,学生应主动参与基层治理,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卿成林在金融街设计红色文化地标方案,将学术能力与基层服务需求相结合。面对基层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大学生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借助“微专业”、职业技能课程更新知识结构,主动适应基层工作的新要求,把个人理想融入基层发展的实际中,以实现能力与情怀的双重升华。
数字赋能服务:精准匹配基层就业需求。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借助数字技术来提升人岗匹配的效能,已然成为破解基层就业信息不对称的有效办法。例如,云南省武定县构建起148个公共就业服务网点,打造出“15分钟服务圈”;重庆武隆推行“渝职聘”小程序,借助大数据分析,达成岗位的精准推送;山东省禹城市研发“薪百灵”零工服务程序,实现劳务信息“一地发布、全域共享”。这些数字化平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基层岗位变得“看得见且够得着”,为大学生基层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方协同赋能:编织人才发展“共同体”。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需构建起高校、政府以及社区多方协同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合力编织人才发展的“共同体”。优化“高校—政府—社区”的联动模式,高校依据地方需求定向培育人才,政府提供岗位及政策方面的保障,社区搭建实践平台,以此形成人才培养、输送及使用的完整链条。在信息共享方面,要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并提高影响力。在协同合作方面,要创建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可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共同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的实施。
新时代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力的提升,符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要求,契合国家战略需求。要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基层需求链的深度融合,培育出懂民情、解民忧、化民困的新时代实干家。当更多青年将基层视为成长的坐标系时,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便可拥有蓬勃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