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近日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
稳定发展时期的城乡关系演进,本质是城镇化从城市优先到农村优先的历史必然。既要吸收发达国家城乡融合的经验,又要立足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功能互补、治理协同。
扎实布局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格局。一是经济协同,城乡产业互补与要素互通。二是社会公平,推动实现同城同待遇。三是生态共生,形成绿色发展共同体。四是文化互映,形成城乡文化双向滋养机制。五是制度互补,整合城乡资源,破解行政壁垒。
耐心布局自由流动的城乡人口格局。要防止层层加码的虚假城镇化率,防止以表彰方法、奖励机制提高排名等行政手段。确定城乡人口结构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
稳定布局县乡村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统筹谋划大城市—县城—乡镇—村庄四级功能体系,形成空间镶嵌、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战略布局上不要忽视村级的治理功能、村庄的社会功能、村落的文化功能。加强县乡村人口结构、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空间协同,形成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县域主体功能布局。
优化布局赓续古老文明的文化格局。乡村家庭和村落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在城乡价值观念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要通过城市和乡村两大主体文化的不断磨合,把城市不断创新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带到乡村,把乡村熟人社会的守望相助和勤劳善良的品质带到城市,形成城乡共通共享的文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