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吴都赋》中的衡阳元素

左思《吴都赋》中的衡阳元素

■廖和平

左思(约250—305),字太(泰)冲,齐国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西晋官员、著名文学家。

左思历时十年精心创作的《三都赋》,由《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三篇独立而又相连接的赋组成。《文选》五臣注曰:“三都者,刘备都益州(今成都),号蜀;孙权都建业(今南京),号吴;曹操都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号魏。”赋中有三个假设人物:分别是东吴王孙、西蜀公子、魏国先生。通过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写出了三个名都的人文风貌、山川河流和历史文化。《三都赋》在当时著名学者张华、皇甫谧、张载、刘逵、卫权等大咖的推崇下,引起广为关注,“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衡阳的“天地大儒”王夫之亦在《古诗选评》中云:“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非泰冲其焉归?”

《吴都赋》假借东都王孙之口,先从驳斥西蜀公子矜夸蜀之险峻写起,再写吴之历史悠久,“造自太伯,宣于延陵”,及吴都的地理位置。接着写山水,山势深险绵延数州之间,水域辽阔流经天下之半。因地势富于圃苑,物华天宝:有“皋泽”的水草,“幽阜”的树木,“碧鲜”的竹林,“秀芳”的果木,“山谷”的财宝。各种名物,应有尽有。大肆铺陈,极力渲染。接着写吴都宫殿之华美,都邑商贾之繁盛,畋猎宴飨之壮观。最后以吴都的地灵人杰作结。整篇辞藻华丽,情采斐然,隽永传神。

值得一提的是,左思在作品中特别为大美衡阳打CALL,使我们对1700年前的衡阳有了更深的认知。

一是指出衡岳是吴之重镇。三国时,孙吴的疆域范围北至庐江郡,南通日南郡,西达交趾郡,东临东海,涵括我国现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等省份的完整地区,以及江苏、广西、安徽、湖北等省份和重庆、上海等大部分区域。左思在《吴都赋》中云:“婺女寄其曜,翼轸寓其精。指衡岳以镇野,目龙川而带坰……”大意是:婺女星光芒照耀吴地,翼轸二星光华寄寓在吴。遥指南岳衡山坐镇郊野,极目龙川环绕边疆。

二是指出禹碑的存在。“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一道被誉为“中华三大瑰宝”,是南岳的一个神奇存在。东汉学者、史学家赵晔在《吴越春秋》里记载: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力,被舜斩杀于羽山。继承父业的大禹,听说黄帝曾把一部以金简为页、青玉为字的治水宝典藏在衡山上,便至此寻找,他杀白马祭祀求神,梦中得苍水使者的指点,果然找到了宝典,运用其中之法治服了天下洪水。后来,大禹将其事刻在岣嵝(南岳古称)石碑上。这是关于禹碑的较早记载。很显然,左思是知道这些的,他在《吴都赋》中云:“鸟策篆素,玉牒石记”。大意是:有鸟文简册、篆文帛书、玉记石刻之流传。

三是赞美衡岳物产丰茂。《吴都赋》云:“其果则丹橘余甘,荔枝之林。槟榔无柯,椰叶无阴。龙眼橄榄,棎榴御霜。结根比景之阴,列挺衡山之阳。素华斐,丹秀芳。临青壁,系紫房。”大意是:果类则有丹橘、余甘,荔枝成林,槟榔无枝笔直,椰树不成荫。龙眼、橄榄、棎榴冬熟。生长扎根在比景北面,排列挺立在衡山南面。白花美丽,红花芳香,紫色的果实挂在山间青色石壁之上。

四是盛赞衡阳酃酒飘香。酃酒,三千年前就诞生在衡阳。《后汉书》云:“酃湖周回三里,取湖水为酒,酒极甘美。”这是一杯“很衡阳”的酒,也是当时的“国酒”!左思在《吴都赋》中云:“飞轻轩而酌绿酃,方双辔而赋珍羞。”生活里的那份惬意,就是能品尝到一杯来自衡阳的酃醁美酒!

郁达夫云“江山亦要文人捧”。这个“捧”就是“捧场”,就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赞美和推崇。在左思的笔下,衡岳山水显得那么雄浑壮丽,衡阳文化是那么厚重,衡阳物产是那么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