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药王”孙思邈在衡山

那年,“药王”孙思邈在衡山

■廖和平

孙思邈(约541—682),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卒于唐代永淳元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寿星(编者注:他的卒年记载是确切的,但他的生年有争议)。

相传孙思邈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士,是中医医德规范的制定人,宋徽宗曾封其为“妙应真人”,被中医学界尊为“一代药王”。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至理名言:“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为全面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多次往返四川峨眉山、陕西终南山、太白山等地采药,又数度下到江州、庐山和南岳衡山,大半个中国都留有他游历的踪迹。他广泛搜集民间验方、偏方和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并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唐贞观年间,孙思邈就慕名从江州到南岳衡山。南岳衡山不但流泉飞瀑,峰峦苍翠,素有“五岳独秀”之称,是历代帝王祭祀之地。这里还是闻名遐迩的“中药材库”,盛产黄精、银杏、金银杉、杜仲、厚朴、枳壳、漆姑草、鸡血藤等珍贵药材,为他研究、考察医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历史上,的确有不少有名望的人到衡山采过药。如《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记载太伯等人“托名采药于衡山,遂之荆蛮。”又如,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曾在《岩下赞》一诗中写道:“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南宋道士陈田夫在《南岳总胜集》中记载:“驎之(刘子骥)少尚质素,虚退寡欲,不修议操,人莫之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返。”唐代“茶疗鼻祖”陈藏器也曾在南岳采药、种药。

孙思邈在他所著的《千金要方》中云:“常以三月入衡山之阴。取不见日月松脂炼而饵。即不召而自来。服之百日,耐寒暑。二百日,五脏补益。服之五年,即见西王母。”

相传,孙思邈在衡山为了采集松脂,于立夏那一日,从山岭向东跋涉“四百八十里,又南行入谷五十里”,到“有大石四十余丈之处,见南面有大松三十余株”,终于采到了“不见日月之松脂”。又将其带回炼制成“衡山松脂膏”,服之使人可以“耐寒暑,五脏补益”。这些记载足以证明孙思邈当年采药时用心的专注和经历的艰难。

“人人尽唤孙思邈,只恐身轻白日飞。”(出自潘阆的《赠林处士逋》)今天,孙思邈信仰较为普遍,衡岳大地就有很多宫观、寺庙设“药王殿”供奉他,朝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