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和平
唐高宗李治其实是个好皇帝!
南岳大庙第九进北后门石柱上有一副对联:“凝薰万姓,陶化八纮”。这是他委派大臣祭祀南岳衡山《玉牒文》中的内容,意思是说李唐王朝的恩泽要惠及亿万百姓,陶冶化育整个天下。一个“克己爱民、雄才大略、海内艾安”的大唐好皇帝朝我们款款而来。
“凝薰万姓,陶化八纮”道出的执政理念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显庆五年(660)正月,李治召见各地朝集使,对他们说:“朕初登大位,固以黎庶为心。事有不便于万姓者,各宜面奏,有不尽者,亦任封进。”自此以后,每日引刺史10人入阁,询问百姓疾苦及其施政详情。
乾封元年(666)正月,37岁的李治到泰山封禅。他是继秦皇汉武和光武帝刘秀后,第四位封禅泰山的帝王。继而遣大臣祭祀南岳衡山,清李元度《南岳志》载有其《玉牒文》,全文如下:
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有隋运属颠危,数穷否塞,生灵涂炭,鼎祚沦亡。高祖仗黄钺而救黎元,赐玄圭而拯沉溺。太宗功宏炼石,定区宇于再麾;业壮断鳌,饮沧海而一息。臣忝奉余绪,恭承积庆,遂得昆山寝燎,炎海澄波。虽乃业茂宗祧,斯实降灵穹昊。今谨告成五岳,归功上玄。天宝克隆,鸿基永固;凝薰万姓,陶化八纮。
“凝薰万姓,陶化八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执政者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南岳大庙引用这副对联,意味深长。
处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唐高宗李治,让许多人印象模糊。加上其妻一代女皇武则天过于高光,让他黯然失色。
其实,李治一直被严重低估,他聪明睿智、仁爱宽容,在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才能。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百济(660)、高句丽(668),国家政治版图史无前例;显庆二年(657)李治又建东都洛阳,为唐王朝的持续繁荣开拓了崭新局面;李治还给后世留下最重要的法律文本《唐律疏议》;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诗人群星闪耀;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王孝通、李淳风、医学家孙思邈、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吕才等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口迅速增长,已达到近4000万……史称“永徽之治”。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云:“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