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科举去徒步,徐霞客用脚丈量中国

放弃科举去徒步,徐霞客用脚丈量中国

■文/王  丹  图/曾  卉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几年前,这封堪称最有情怀的辞职信一度打动了无数人。然而三百多年前,在那个没有高铁、没有飞机的时代,徐霞客跋涉三十载春秋,用双脚丈量了中国。


一个“不务正业”的明朝人


在江阴城南的晴山堂内,静静地陈列着一幅幅石刻画像,它们记录着一位传奇人物的一生——徐霞客。这位被后人尊称为“游圣”的旅行家,用双脚丈量了中国的大好河山,用笔墨写就了不朽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江阴(今江苏江阴)人。他自幼聪颖,却对科举功名毫无兴趣,反而痴迷于山水地理。他的父亲徐有勉曾鼓励他:“志在四方,男子事也。”这句话成为徐霞客一生的信条。

22岁那年,徐霞客戴上母亲亲手缝制的“远游冠”,正式踏上了旅程。他的足迹,从东边渡海到落迦山,西至腾冲西境,北游盘山,南达广东罗浮山,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


55天深度“打卡”衡阳


在徐霞客漫长的旅途中,衡阳是他重要的考察地之一。

1637年正月十九,徐霞客由攸县进入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

其间,徐霞客在南岳衡山停留8天,他由南岳庙登山,历经半山亭、铁佛寺、南天门、上封寺、祝融峰,由不语崖西下八里至中山沟,再至老龙池、天柱峰、华盖峰、方广寺、马迹桥、国清亭等地,走出了一条由前山到后山,复由后山到前山再到后山的迂回游览线路。徐霞客遍观衡山群峰、寺庙、古桥、溪涧、石崖、流水、清泉,流连忘返。

石鼓书院给徐霞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评价,虽然石鼓书院不如吉安白鹭书院那样宏伟、壮观,但却是名士贤达们讲学育才的地方,兼有滕王阁、黄鹤楼的优越之处。这里还曾是韩愈、朱熹、张栻讲学授业的地方,不是白鹭书院能够比得上的。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用生命书写千古奇书


1640年,徐霞客因长期跋涉积劳成疾,双足瘫痪,被迫结束旅程。回到家乡后,他将毕生所见所闻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临终前,徐霞客将手稿托付给好友季梦良,嘱咐道:“此吾一生心血,望能刊行,传之后世”。季梦良不负所托,历时十年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于清顺治年间刊行,从此流传千古。这部著作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地理学、民俗学的珍贵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在《徐霞客游记》的“楚游日记”中,关于衡阳的记载尤为详尽。他不仅描绘了衡山的自然风光,还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为后世研究明代衡阳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正如他在临终前所说:“吾身虽没,吾言不死。山川无恙,游记长存。”这句遗言,恰是他一生的写照。徐霞客的脚步虽已停歇,但他的精神如同他走过的山川江河,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指引着后人在探索与发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为纪念徐霞客,201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以《徐霞客游记》开篇《游天台山记》所记录时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