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詹正骨疗法

南詹正骨疗法
传承多年的南詹正骨疗法。


“南詹北张”,说的是湖南省中医正骨两大流派。南詹正骨疗法,又名“茅芦正骨医学”,源于晚清时期,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南詹正骨疗法诞生于常宁市塔山乡瑶族生活区。瑶族集于深山群居,物资进出皆请保镖护运。有一个叫作詹顺庭的人,祖辈皆为镖师,因年轻时押镖受伤后立志习医伤之术,习得中医骨伤治疗术。

詹顺庭在继承祖传骨伤术的基础上,精研了瑶族骨伤术,又先后于滇、黔、赣、粤等省遍访名师,博众家之长,将瑶汉正骨术有机结合,独创“南詹正骨疗法”。1920年,詹顺庭在常宁市水口山开设伤科诊所,悬壶济世。1932年10月,《全民日报》《湖南通俗日报》《大公报》都报道了詹顺庭在长沙行医情况。《全民日报》以《詹法师医术神奇》为题进行报道。

詹顺庭应邀先后为蒋介石、熊式辉、杨永泰、陈济堂夫人和李宗仁、彭禾光、陈友仁等治疗骨伤疾病,因疗效显著而受宋美龄邀请赴南京中国国医馆讲学。詹顺庭在国医馆的教学讲稿,后经詹顺庭之子詹镇川、孙詹经山整理后成为南詹正骨核心学术思想“茅芦正骨医学”。南詹正骨疗法具有浓厚的瑶族文化因子,突出将瑶医正骨传统的理、夹(固定)术与汉族的离、吊(牵引)术,及自创理经刀理经、鹤嘴钳复位、三角板架固定、子午流注给药原理等正骨治疗方式有机结合,自成一体。詹顺庭为了方便自己对骨伤病人的手术治疗,发明了理经刀、鹤嘴式手法钳等一套南詹正骨适用器材。南詹正骨疗法运用家传秘方研究而成的骨伤系统中成药,分三期给药治疗骨折。第一阶段(骨折早期):用“新伤丸”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接筋续骨,外用消瘀酊局部喷洒;第二阶段(骨折中期):用“舒筋接骨丸”,接骨续筋、舒筋活络;第三阶段(骨折后期):用“补骨丸”,补肝益肾, 补骨生髓。

1956年,常宁市中医医院成立,詹顺庭其子詹镇川被聘为该院新设骨伤科医师,南詹正骨以常宁市中医医院为传承地进行了公开传授。南詹正骨疗法历经詹顺庭、詹镇川、肖运生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尹新生、欧礼等五代传承人的努力,形成了以保护单位常宁市中医医院为传承基地的传承体系,现在常宁市中医医院工作的传承人有28人。南詹正骨从家族式传承到开课询诊及进入国家医院公开传授,从未中断,且在传承中不断实现创新。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