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藏天地 金石映匠心

方寸藏天地 金石映匠心
——赏仇辉微雕艺术之美
仇辉正在进行雕刻创作。


■张鹏飞

当指尖拂过展台玻璃,目光凝注于那方盈握的“软宝石”,仇辉刻刀下的微雕世界便缓缓铺展。此次以“软宝石本色衬工艺之精”为脉络的展览,不仅是一场技艺的盛宴,更是一次传统与匠心的深情对话,让观者于方寸之间,读懂金石镌刻里的千年文脉与当代坚守。

软宝石的温润质地,是仇辉微雕艺术的天然画布。不同于玉石的坚硬、金属的冷冽,软宝石自带的细腻肌理与柔和光泽,既为刀工提供了细腻的施展空间,又以本色映衬着工艺的精妙。展厅中那几件斩获多项荣誉的佳作,最是能体现这份“材艺相融”的巧思。一方寿山芙蓉石章料上,他以毫厘刀锋复刻《兰亭集序》,“之”字百态皆藏于方寸,墨痕流转间似有曲水流觞的雅韵扑面而来;另一件绿松石摆件,他借石身天然的蓝绿渐变,雕出远山含黛、近水含烟的江南景致,石色即山色,刀痕即水纹,仿佛将一幅水墨长卷压缩进掌心,让人叹服“以材为媒,方能显艺之极致”。

若说传统微雕是对技艺的沉淀,仇辉创新研发的盲雕技艺,则是对工艺边界的突破。盲雕之时,匠人目不视物,全凭指尖对材质的感知、对刀路的掌控,在黑暗中与金石对话。展柜里那枚黑牛角印,便是盲雕技艺的典范——印面仅指甲盖大小,却刻有三百余字的《心经》,每一笔画都挺拔有力,无丝毫滞涩。这般“闭眼刻乾坤”的功力,不仅源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刀工打磨,更在于他对金石的深刻理解:知晓软宝石的弹性肌理,懂得如何调整刀锋力度,让每一刀都恰到好处地嵌入石中,既不破坏材质本色,又能赋予文字与图案鲜活的生命力。这便是“笔墨凝练处藏毫厘千钧”的真谛,一刀一痕皆是匠心与材质的共鸣。

在仇辉的微雕作品里,更能看见传统工艺的当代传承。他没有固守古旧的题材与技法,而是将现代审美融入金石镌刻:有的作品以极简线条勾勒出飞鸟流云,让传统印石焕发出现代设计的灵动;有的作品则将古诗词与微型浮雕结合,让文字与图像相互映衬,拓展了微雕的表达维度。这种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刻,而是如金石般厚重的坚守与如笔墨般灵动的创新——守住的是“以刀为笔,以石为纸”的传统内核,创新的是与当代观众对话的方式。当年轻观众驻足展台,透过放大镜看清印石上的细微纹路,为那方寸间的巧思发出惊叹时,传统工艺便有了新的生命力,匠人精神也有了新的传承者。

走出展厅,指尖似仍留着软宝石的温润触感,心中却满是对微雕艺术的震撼。仇辉以刀为舟,以石为海,在方寸之间载着传统与匠心远航。这场展览不仅让我们看见微雕艺术的精妙,更让我们懂得:真正的匠心,便是以极致的技艺,守护文化的本色,在时光流转中,让传统与当代相融,让美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