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靖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自当时年仅17岁的王维之手,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道尽游子乡愁,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更超越时空,成为春节、中秋等所有团圆节日里异乡人的情感共鸣。
古人认为,九是个位数里最大的数,《易经》把“九”定为阳数,因此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节”。那么,重阳节是怎样来的?又如何成了人们抒发思乡之情的载体?
寓意“友情长久、寿命长久”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秋祭”民俗,甲骨卜辞中就有“秋祭”的记载:“戊,贞其告秋□于高祖夔。”《吕氏春秋·季秋纪》也记载道:“(九月)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此时农事已毕,先民们需通过祭祀天地与祖先,感谢岁收并祈求冬安,这是重阳节最原始的仪式内核。
重阳节既然因人事而起,其节日文化的形成发展,自然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虽然起源很早,但重阳节的形成过程却十分漫长。考稽典籍,“重阳”一词最早见于屈原《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该句中“重阳”的真实含义其实是“九重天”,即神话中天神所居的宫阙。那么九月九日重阳节到何时才出现呢?《旧唐书》说“汉崇上巳,晋纪重阳”,即汉代人重视三月三(上巳),晋代人才开始重视九月九(重阳)。这说明在唐人眼中,重阳节真正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如今意义上的重阳节,在三国时期开始被明确提及,如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而在魏晋南北朝,与重阳节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数陶渊明,他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除了赏菊、饮酒,重阳登高、食糕的习俗也开始盛行。按照《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的习俗可能由汝南人桓景九月九日登山避祸的故事演变而来,并在魏晋时期成为一项普遍的活动。如《临海记》载:“郡北四十里有湖山,形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九日,每菊酒之辰,宴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登之见邑屋悉委,江海分明。”
临海一地普通民众已有如此规模的登高饮宴之俗,据此可以推知全国各地的盛况。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旧宅也是人们重阳宴饮的一个好场所。王羲之任临川内史时,他的官邸修建在临川城的东边,此地“山川若画”,每到重阳日,“二千石多萃于斯旧宅”。而登高的同时又要“食糕”。《太平御览》引《齐人月令》曰:“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眺迥,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菜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
这里提到的“糕”即重阳糕,亦称“花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九九重阳节的节俗已经基本形成,即:登高、插茱萸、赏菊、宴饮、吃重阳糕。
登高欢聚饮宴的节日
到了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重阳节风俗得到了继承沿袭。而得益于唐代发达的经济、包容的社会、道教的崇尚、繁荣的文化、开放的胸怀、豪放的情怀、皇室的提倡、诗人的互动、百姓的参与等重要因素,重阳节风俗又有了全新的发展。
重阳节在唐朝的繁盛,首先要归功于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高宗在位期间常年多病,对寓意久久长寿、延年益寿的重阳节情有独钟,每逢重阳节都要举行以“祝寿”为主题的宫廷活动。武则天对九月九更是钟爱有加,其生日是九月九,称帝登基日亦是九月九,也是唯一使用“长寿”作为年号的皇帝。到德宗时,唐朝将九月九日重阳节作为“三令节”之一,正式确定为官方的法定节日。
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节日气氛,唐朝规定,在过节时间上,重阳节可提前于九月八日或推迟至九月十日,这样就使得重阳节的节期不是一天,而是两天或三天了。李白《九月十日记事》一诗云:“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写的正是九月十日过“小重阳”的习俗。事实上,唐代重阳节的改期并不止于提前一天或推后一天,有时甚至可能推后十天之多。可以看出,唐人对重阳节,更多把它看作一个登高欢聚饮宴的节日。登高、饮菊花酒这一前代避邪求长寿的活动,这时也成了一种抒发自己情怀的娱乐、健身活动了。
唐代重阳节宴饮,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赋诗。景龙三年(709),唐中宗在慈恩寺登大雁塔,群臣献菊花酒祝寿,每人作同题四韵五言诗一首,先成者赏,后成者罚。大约从此后,每逢重阳节,皇室显贵们游幸登高,曲江饮宴赋诗几乎成为定制。贞元四年(788),唐德宗于九月九日赐宴曲江亭,作重阳六韵诗:“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时此万枢暇,适与佳节并。曲池絜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朝野庆丰年,高会多欢声。永怀无荒诫,良士同斯情。”
展示了自己的才情后,德宗又要求群臣以“清”字作重阳应制诗,并亲自评定优劣。次日得诗30余首。在皇帝的提倡下,唐代官方和民间重阳节登高赏菊花之风大盛,文人墨客也纷纷为此吟诗作赋。现存唐诗中,咏重阳的诗篇,在节令诗中数量是最多的,其中如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佳话。
王维为重阳节打上“思亲”主题
在王维之前,重阳节的“思亲”主题并不突出,更多强调避灾、延寿与文人风流。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问世后,“思亲”成为重阳节与“登高、赏菊”并列的核心主题,并发展出一种“秋怀诗”。
重阳节之所以成为凝聚古人寄托思乡、思亲之情的载体,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心理和民俗风情。重阳在深秋季节,肃杀之气渐浓,万物逐渐凋敝,其悲凉孤独的意境。古代交通不便,士人为实现人生理想通常不得不远离家乡故友,这些长期漂泊在异乡的人们,在重阳日登高宴饮集会之时,必然会思念远方的亲人。
然而时至今日,重阳节所包含的思乡思亲意境,很大程度上被春节和中秋节所取代,只留下了敬老、赏菊等象征性活动,重新成为一个欢快喜庆的节日。这恰好是一种“返璞归真”,重阳节最终回归了其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问世前的本意。
(据国家人文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