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 姗 通讯员 彭 飞
深秋的阳光穿过树枝,在珠晖区苗圃街道一栋苏式建筑上投下斑驳光影。
红砖红瓦的两层小楼静静矗立,在一片现代化建筑群中格外显眼。
这便是被铁路人亲切称作“红楼”的衡阳铁路博物馆。作为湖南省第一家铁路行业博物馆,自2021年开放以来,便以浓郁“铁味儿”吸引八方游客。
如今,它既是衡阳一处文化地标,更堪称一部浓缩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的立体史书。
刷身份证免费进入后,一段跨越百年的铁路记忆之旅就此开启。
博物馆内设4个主要展厅、5个专业展室,还复原了当年的衡阳铁路管理局局长办公室与影像室,展陈循着“艰难起始—浴血抗争—建功立业—变革前行”的脉络层层铺展,将中国铁路百年变迁娓娓道来。
步入一楼第一展厅“艰难起始”,衡阳铁路的源头故事在此展开。
展柜中,1919年设计的交通铁路徽章格外吸睛。这是中国铁路国有化后制造的第一枚路徽,轨道上的机车动轮两侧插着飞翼,象征铁路飞速发展的愿景。
与之呼应的是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路徽,上部代表人民,下部为铁轨截面,整体构成火车头形象,“人民铁路在奋进”的寓意扑面而来,两枚路徽跨越时空,见证不同时代铁路发展的初心。
径直往东,客货运输、机务车辆、通讯信号三个专业展室依次排开。
泛黄的老车票、锈迹斑驳的信号灯、各式机车零件整齐陈列,每一件展品都是铁路技术迭代的见证者,默默诉说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的技术跨越,让参观者直观感受铁路装备的发展足迹。
第二展厅“浴血抗争”的史料与图片,瞬间将参观者带回烽火岁月。
抗日战争时期,粤汉、湘桂铁路是前线“运输命脉”——1937年8月至1938年10月,75%的海外援华军火与粮食经此运往前线,最多时一天有140余列列车穿梭。
墙上的黑白照片里,铁路工人冒着炮火抢修线路的身影定格历史,他们沾满泥土的双手与坚毅眼神,让人深刻体会到,民族危难之际铁路是守护家国的“生命线”。
拾级而上至二楼,复原的衡阳铁路管理局局长办公室率先映入眼帘。
这间曾是衡阳铁路指挥中心的办公室,桌上陈列着郭维城局长签署的命令、题词手谕、工作笔记本,衣架上的军装依旧笔挺。这些实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铁路人建设祖国、发展交通的激情岁月。
第三展厅“建功立业”用翔实的史料与图表,记录衡阳铁路管理局成立后的辉煌功绩。
墙上的时间轴清晰标注铁路人支援抗美援朝、建立规范运输管理机制的关键节点,泛黄文件、老照片与实物相互印证,生动再现老一辈铁路人扎根岗位、奉献国家的奋斗图景。
穿过综合保障、工务供电两个专业展室,第四展厅“变革前行”则展现的是铁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历程。
展厅中央,《衡阳铁路分局历史沿革》与《历年客货运输量》图表格外醒目:1950年至1986年,客货运量逐年攀升的曲线勾勒出运输生机;五十年代恢复生产、1958年“全民办铁路”、六七十年代技术革新的老照片,让参观者清晰看到铁路伴随国家发展的足迹。
环幕影视厅里,动态视频全方位展现衡阳铁路百年变迁,沉浸式体验让历史场景近在眼前。
“衡阳的发展,正是中国铁路从苦难中起步、在艰难中奋起、在新时代驰骋的缩影。”衡阳铁路博物馆负责人介绍,馆内还设有触摸显示屏,游客可自助查询铁路历史、车辆技术等知识,让参观更具互动性。
该博物馆现收藏实物800余件、文献资料与图片1000余幅。其中不乏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比如1903年制造的钢枕、衡阳铁路管理局旧售票箱……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独特记忆,背后都有动人的铁路故事。
“年少时听‘铁路人’表哥讲铁路故事就心生向往,今天一来,果然没让我失望!”74岁的张国华老人在家人陪同下,特地从衡南县相市乡赶来参观。看着这些老物件,他眼中满是情怀。
夕阳西下,回望这座红砖小楼,余晖为其镀上暖光。
如今的衡阳,已形成六条铁路干线交会的格局,是全国重要铁路枢纽。衡阳铁路博物馆,就似一道桥梁,一头连着铁路建设的峥嵘过往,一头通向高铁飞驰的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