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爱南岳松风古韵

古代莅岳文人
尤爱南岳松风古韵

 ■廖和平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宋代王安石笔下的古松风骨,在南岳衡山辽阔的绿色海洋中,松林无疑独占鳌头,不仅有黄山松、华北松、马尾松、金钱松、罗汉松,还有红松、黑松、五针松和万年松等多个品种。它们神情各异,或峥嵘,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或冷峻,或威严;或以顽强坚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雄姿,屹立于山巅之上,俯瞰万物;或扎根于悬崖峭壁,傲霜斗雪;或静处于古刹名胜之侧,见证历史;或以挺拔而又潇洒的姿容,静静守望着七十二峰,营造出一片片苍翠欲滴、古朴纯粹的风景,令人徒生敬意。

“出门见南山,喜逐松径行。”正如唐代诗人元结所说的那样,矗立在衡山登山道路两旁的古松,节律铿锵,更是像忠诚卫士一般,庇护着这座千古名山和四海宾朋。尤其是在炎炎夏日,松风古韵更是为远道而来的游子们带来无限荫凉和惬意。

打开史书,会发现古代莅岳文人墨客早就留意到这点,并为之击节赞叹。《南岳志辑要》第71页就载有唐代诗人狄焕的《咏南岳径松》诗:

一阵雨声归岳峤,两条寒色下潇湘。

客吟晚景停孤棹,僧踏清荫出上方。

这是一首描绘雨后南岳径旁松树景色的诗词。全诗以雨声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充满生机的雨后世界。接着,狄焕以寒色描绘出雨后的清凉,再通过孤棹与僧踏清荫的场景,展现出南岳的幽静与神秘。其中,“两条寒色下潇湘”一句,更是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雨后径道两岸的景色,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此诗表达了狄焕对南岳青松的喜爱与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

狄焕,字子炎,是大唐名相梁公狄仁杰之后,曾一度隐于南岳。他的诗文如一幅水墨小品,自然、真实、亲切。

无独有偶,宋末元初诗人、词人、宫廷琴师汪元量在他的《南岳道中》诗中,也描写了南岳山道古松的阴影投下一地舒爽,营造出一种“露洒长松六月凉”之清新宁静的氛围:

南岳荫荫松道凉,又骑战马望荆襄。

山中老柏滴寒翠,江上危峰撑夕阳。

昔往不堪经滟澦,此行重得看潇湘。

三宫万里知安否,何日檀栾把寿觞?

诗的大意是:南岳朝圣古道幽幽,高大挺拔的松树投下一路荫凉;我骑着马站在路上,远望着荆襄地区的景色。山中的古老柏树滴下寒翠,江边的重峦叠嶂的山峰支撑着夕阳的余晖。回想往昔所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再次来到这里,重获欣赏大美潇湘的机会。但我想知道远在万里之外的三宫(指被元军掳往大都的南宋谢太后、幼主等皇室成员)是否平安?我何时再能与他们共同举起祝寿的酒杯?

汪元量此时的心情是苦闷的,好在南岳给了他莫大的慰藉。

200多年后,一代大明首辅张居正,也在他的散文名篇《游衡岳记》中记载:“十月甲午,从山麓抵岳庙,三十里,石径委蛇盘曲,夹以虬松老桂。含烟袅露,郁郁葱葱,已不类人世矣。”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我们对于一棵古松,应持有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的确,当年,被秦始皇看重的那棵泰山古松,被封为“五大夫松”。乾隆皇帝巡视北京北海公园团城时,因一棵金代油松遮荫有功,赐封“遮荫侯”,另一株白皮松则被封为“白袍将军”。

历尽沧桑的南岳古松,虽然没有皇帝赐封的显贵,却具有十足的人文气质。除了一路上的“卫士松”外,祝融峰上有“不老松”,天柱峰上有“月老松”,石廪峰上有“坐禅松”,高台寺旁有象征友谊的“念庵松”,南台寺金鸡岭有片“艺术松”,遥参亭、半山亭、磨镜台等处有“迎客松”,还有被一代药王孙思邈青睐的“药脂松”……

走进南岳,如同走进了松树的世界,你会感受到它顽强坚韧的精神,感悟到它寿比南山的内涵,体会到它热情好客的品质和团结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