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的“第二故乡”

曾国藩与衡阳:
一代名臣的“第二故乡”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  昕  图/曾  卉

在晚清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曾国藩在衡阳组建湘军,逆转时局,挽救清廷,被誉为“中兴名臣”“晚清第一名臣”。不过,他与衡阳的缘分远比想象中深厚——他自称“衡阳庙山人”,娶妻、求学、练兵都与衡阳息息相关。衡阳不只是他的血脉根源,更是事业腾飞的福地、文化理想的寄托,堪称他的“第二故乡”。


生于双峰,却自称衡阳庙山人


众所周知,曾国藩是湘乡(今娄底双峰)人,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晚清第一名臣”心里还装着一个“衡阳户口”——他在日记写下“我是衡阳庙山人”。

曾氏家族与衡阳的渊源深厚。北宋乾德年间,其祖上定居衡阳县唐福村,子孙后代散居在庙山、大花堰、花桥、黄姑冲等处。自此,曾氏遍居衡阳,形成衡阳曾氏唐福派。到嘉庆十三年(1808)时,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竟希举家搬迁到湘乡荷叶的白玉堂。三年后,曾国藩在白玉堂出生。

家虽然不在衡阳,但曾国藩心里却时常惦记衡阳。他资助唐福村的曾氏学堂,多次在书信中提及衡阳祖籍“庙山”。他的故乡“庙山”离唐福村20余公里,属于今衡阳县长安乡。这么多年过去,曾氏族人迁进迁出,但曾氏仍是当地大姓。


人生转折,奏响命运三部曲


曾国藩和衡阳的缘分,不止“老家”这么简单。他的命运三部曲,都与衡阳有关。

成家。清道光四年(1824),曾国藩随父曾麟书到长沙府参加童子试,见到了父亲的朋友、衡阳廪生欧阳凝祉(衡阳县金溪庙人)。欧阳凝祉对曾国藩很是赞赏,表示愿为曾国藩说媒。不料,那些“名门闺秀”认为曾家境况一般,断然拒绝。欧阳凝祉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曾国藩。

求学。欧阳凝祉不只是岳父,还是曾国藩的“教育总监”。为更好地培养曾国藩,欧阳凝祉把他送至衡阳县金溪庙双桂书院唐氏家塾汪觉庵先生处读书。金溪双桂书院处于衡阳九峰山下,直到1901年才停办。

立业。事业上,衡阳是曾国藩的福地。

1853年,曾国藩职场受挫,被排挤到衡阳,没想到反而成了他的人生转机。他在演武坪扎营练兵,仿照戚继光的兵法编制营制,在三江汇合处训练水兵;湘江岸边设立造船厂,在筷子洲造出“快蟹”“长龙”等战船,后来成为对抗太平军水军的利器。到1854年正月,曾国藩率领的湘军队伍已有一万七千多人。

1854年2月,曾国藩在衡阳誓师出征,率领这支湘军水陆并进,首战即取得湘潭大捷,一举扭转了清军对抗太平军的劣势。从此,湘军威名远扬,衡阳也成了公认的“湘军摇篮”。

求学,成家,立业,三件人生大事让曾国藩的命运出现转折和机遇,对曾国藩来说,衡阳意义非凡。


接续文脉,为衡阳撰文出书


曾国藩在衡阳的活动不仅限于军事,他的文化事业同样风生水起。

题联赋诗心系衡阳。曾国藩是湖南籍京官中的领袖人物,京师长郡会馆也由其打理一切。会馆演剧,曾国藩为会馆及戏台题联写道“聊寄酬乎洞庭衡岳”。在《陈庆覃诗钞题辞三首·其三》诗中,曾国藩着重提到南岳衡山,“虞舜藏弓苍梧野,我家正渡南岳下”。

为文定书院撰《记》。清咸丰九年(1859)八月,曾国藩与胡林翼在黄州共商进攻安徽之策。战乱之中,受胡安国之后人胡咸臧之托,撰写了《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一文。

胡安国是湖湘文化的奠基人,创文定书院于南岳。曾国藩文中写道:“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以隶岳故也。岳志载衡书院十有八,惟文定书院独敕建为最著,以传《春秋》故也。”

王夫之的“头号粉丝”。曾国藩是王夫之的铁杆粉丝,虽然两人相隔两百年,但渊源却很深。

汪觉庵的小女儿,是王夫之六世孙王世全第四子的夫人。利用这层关系,曾国藩读到了王夫之的遗著。曾国藩少年时代曾在王夫之的母校石鼓书院念过书,24岁时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再次成为王夫之的“校友”。

曾国藩尊崇王夫之刚直不阿、凛然大义的崇高气节,不忍王夫之的著作被埋没。于是,嘱咐弟弟曾国荃出资,设立书局,收集王夫之的遗书。清同治五年(1866)九月,曾国藩亲自将样书全部校对完毕,并写下了《船山遗书序》。由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刊行的《船山遗书》刻本,计57种258卷,内容包括经、史、子、集,王夫之的重要著作基本纳入此书。1882年,曾国荃将家藏《船山遗书》珍本捐给当时的兵部尚书彭玉麟创办的衡阳船山书院。

化身“文物保护大使”。清同治三年(1864)六月,曾国藩坐镇安庆指挥攻打太平天国,突然收到衡山县岁贡生旷学熊捐修南岳神庙的请示。军务繁忙的曾国藩认真写下批复同意开工,自己捐银五百两,还号召其他官员捐款,并要求派人监督防止贪污。

曾国藩还出资修缮自己曾走过的祝融峰北面朝圣古道,后人称之为“曾国藩古道”。

今天,行走在曾国藩古道、演武坪、来雁塔、欧阳故宅等地,仍流传着曾国藩的故事。从求学到成家立业,从失意官员到湘军统帅,曾国藩在衡阳完成了人生的华丽升级。对曾国藩来说,衡阳不只是一座城,更是他命运转折的福地、精神上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