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之花绽放在乡村课堂

从13到98!衡阳人大找到“金钥匙”
“五育”之花绽放在乡村课堂
塔山瑶族乡的孩子们站在舞台上放声歌唱。


全市乡村学校负责人在广东参加培训。


常宁市乡村学校“七彩光”合唱团的孩子们在文艺汇演中一展歌喉。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小青  通讯员  朱丽娜

“十四五”期间,一场以“合唱”促“五育”的创新实践,在衡阳乡村学校蓬勃开展——合唱团从最初的13个迅速扩展至98个,歌声所至,孩子们眼中绽放光芒。

这一转变,始于对乡村教育深层次问题的深刻洞察。为破解乡村学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等问题,衡阳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积极作为,由教科文卫委牵头,组建由教育领域代表专业小组、教育局相关专家为成员的课题组,历经20多次走访调研、30多次座谈,最终找到了一把“金钥匙”:以合唱为切口的美育教育,是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地润泽儿童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调研组形成的《关于“五育”并举  促进乡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研报告》,获得了市委书记刘越高的批示肯定。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健到试点学校调研,推动美育教育。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正兴、副主任谢明芳等领导更是积极推动,狠抓落地见效,一场以美育为切口的“五育”融合力解乡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行动全面开展。


缘起:

从“小切口”窥见“大问题”


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在调研中发现令人忧心的现实:城乡教育差距不仅在于硬件设施,更在于“五育并举”的软实力。乡村学校美育师资严重短缺,“放声歌唱”对许多孩子来说竟是一种奢望。

“如何让乡村孩子眼里有光?”这个命题深深叩击着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心。他们精准锁定“合唱”这个小切口,将其作为美育的载体、心育的良方、德育的课堂。


破局:让歌声滋润心灵


试点从13所乡村学校起步,但开局就面临师资不足、设备匮乏、场地简陋等困难。

转机在市人大常委会推动下出现。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联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遴选26名城区专业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很快,乐器设备配齐了,排练场地修缮了,专业教师走进了乡村课堂。

市人大教育领域代表专业小组多次组织开展送教下乡、结对帮扶、捐资助学等活动,为孩子们解决实际困难。携手爱心企业在耒阳、衡东分别捐赠了数十万元爱心物资;珠晖区和平乡新民小学与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中心学校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15名优秀教师走进塔山瑶族乡,为孩子们带去多堂精彩的优质课……

改变在歌声中悄然发生。衡东县少林文武学校曾沉迷游戏的成成(化名),通过合唱找到了自信,在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上参演多个节目;常宁塔山瑶族乡中心学校的丹丹(化名)从面无表情到神采飞扬,大声歌唱……


赋能:为乡村教师强基固本


市人大常委会深知,“输血”不如“造血”,培育本土美育师资才是关键。为此,一系列精准赋能计划陆续展开:

2023年5月,组织7个县(市)58名教师在南岳接受国内合唱专家集中培训;

2024年7月,选派常宁市45名乡村美育教师赴长沙参加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举办的研修班;

2024年11月,组织119名乡村教育工作者赴广州参加“苔花开”美育培训;

2025年3月,联合肖江华音乐名师工作室开展祁东县音乐教师专项集训……

从衡阳到长沙再到广州,从线下到线上,一场场“及时雨”持续滋润着乡村教师的教育梦想。


盛放:美育之花绚丽绽放


精心培育终见成效,“苔花”在聚光灯下绚烂绽放。

2025年8月23日,“苔花开”第五届乡村儿童美育成果展在广州文化馆举行。祁东县风石堰镇紫冲中学、归阳镇第二中心小学荣获首届广东省长江公益基金会“苔花开”乡村美育特色学校称号,获得专项资金用于深化美育工作。

这份荣誉,是对市人大持续推进乡村美育的最佳褒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市各级人大和教育部门积极行动。常宁市组建41个合唱团,开展“七彩光”展演、“音乐下乡行”等活动,惠及万名学子;祁东县培训185名校长和教师,并建成7所“校长有理念、教师有想法”的样板校;蒸湘区为每所乡村小学开设艺术特色课程。一时间,衡州大地美育之声格外嘹亮,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良好态势。

衡阳以“小试点”显“大作为”、“小切口”推“大变化”,开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新路径,打造出本土化“五育”品牌。省人大常委会多次来衡阳调研,在今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湖南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条例》中充分吸取了“衡阳元素”,将“五育并举”要求转化为法定职责,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筑牢法治屏障,并在《条例》颁布过程中专门推介“衡阳经验”。衡阳“五育”亮点工作被《人民日报》、中国人大网、《人民代表报》《湖南日报》等16家国省媒体重点报道,获得社会广泛关注与好评。

如今,“合唱进校园,班班有歌声”已成为常态,成为衡阳乡村校园里最美的风景。全市乡村中小学合唱团乡镇覆盖率达52%,累计培训校长130人次、美育教师480人次。这场以歌育人的实践,正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眼里有光、脚下有路、心中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