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船山先生的历史担当,积淀的不仅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新时代文旅融合、敢为人先的实践勇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衡阳县将紧紧贯彻落实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充分依托县域独特的红色资源和传统文化禀赋,深挖内涵、多措并举,让文旅资源“活”起来、业态“多”起来、消费“热”起来,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深耕人文沃土,擦亮地域特色名片。文化是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必须推动文旅发展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要深挖精神内涵,让文化“活”起来。围绕本地历史文化,开展课题研究,推出一批重量级研究成果。鼓励和引导更多文艺工作者围绕王船山、夏明翰、彭玉麟等文化名人,创作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文艺精品力作,持续擦亮船山故里文化名片。要办好旅游推介,让活动“火”起来。积极搭建“以节为媒、借节搭台”的舞台,办好油菜花节、农民丰收节、黄桃采摘节等,将节会活动演变为一种集观赏游玩、商贸往来、文化宣传的综合性活动,实现“办一次会,兴一方经济”。要加强区域协同,让名气“响”起来。主动对接长株潭、珠三角、长三角旅游市场,积极融入大湘南旅游圈、湘江旅游经济带和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展”。推介“蒸”好恰、“蒸”好玩、“蒸”好用系列精品旅游路线,为游客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去处。
二、强化产业融合,培育文旅新兴业态。强化“旅游+”意识,促进旅游与文化、工业、农业等融合发展,真正让“流量”变成“留量”。要做好“文化+旅游”,赋能内生动力。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县域创新发展,创建一批红色研学、生态康养、文化体验基地,拓展研学旅游、特色餐饮、休闲农业等项目,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创建一批星级景区,全力推进岣嵝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要做优“工业+旅游”,赋能产业发展。以钟表产业为核心,着力打造“一轴一环”工业旅游融合综合体。支持培育天天见梳篦、角山米业等一批本土企业发展工业旅游,实现工业赋能和旅游产业“双提升”。要做强“农业+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新兴产业。积极举办“村BA”“村K”“村晚”等“村”字号系列活动,让乡土文化活起来、旅游消费热起来。重点培育西渡镇梅花村、曲兰镇湘西村、库宗桥镇华山村等十佳旅游名村,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三、优化服务供给,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以完善设施、创新模式、提升体验为重点,构建“近者悦、远者来”的文旅生态。要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完善运营项目、推进既定项目、催生新增项目。重点推进锦绣潇湘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支持发展王船山故里、夏明翰故里、梅花村、清花湾等特色民宿集群,培育梅花村民宿聚集区、“村房短住”等新模式。要丰富文旅产品供给。积极探索“群众点单、政府掌勺”的服务模式,使文化产品更接地气、更贴民心。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形成红色、人文、山水等系列主题产品,厚植“蒸阳有礼”品牌内涵。拓展菜籽油、渣江米粉、台源乌莲、井头红薯粉等农特产品,以及“南岳牌”手表、天天见梳篦、新派酃酒009等销售市场。探索“非遗+文创+文旅”等新模式,推动农特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要提供优质旅游服务。完善住宿接待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承载能力。持续推动“东北专列游”“港澳专题游”,深化与主流媒体、旅行社等各方面的合作,精准开拓东北、港澳等外地客源市场。
(作者系衡阳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
